客人入席後,不應立即動手取食,而應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再取食。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已麵前時,再動筷子,不要搶在鄰座前麵,一次夾菜也不宜過多。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於消化,也是餐桌上最基本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裏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和粗魯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隻盯住自己喜歡的萊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盤子裏。用餐動作要文雅,夾萊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裏的菜撥到桌上或是把湯潑翻,更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例如喝湯時的“咕嚕咕嚕”聲,以及吃菜時“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不要一邊吃東西,一邊和人聊天。嘴裏的骨頭和魚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來放在碟子裏。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進餐過程中不要玩弄碗筷,或用筷子指向別人。不要用手去嘴裏亂摳。用牙簽剔牙時,應用手或餐巾掩住嘴。不要讓餐具發出任何聲響。
作為餐桌禮儀,吃相是體現一個人教養和素質的行為規範。但是,作為呈現給別人看的情節,吃相又帶有濃重的表演成分。因而,倡導自然主義的人,亦把“非禮”吃法視為是一種人性的抗爭。有不少“社會精英”,平時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怎麼看都是典型的紳士淑女,但每當吃到盡興之時,就會完全變了模樣,與之前判若兩人。
前不久,與大學同學閑聊,無意中聊起了大學時代的一個漂亮女生。一位同學本來對這個女生很傾慕,因為她長得甜美可愛、楚楚動人,很受男生的歡迎。有一次在食堂遇見這美女,她打了飯竟然一邊走一邊吃,找到了位置坐下來竟直接把腳跨在椅子上,樣子十分不雅。更讓人倒胃口的是,她吃過飯以後竟然將筷子含在嘴裏攪來攪去。看上去斯斯文文、楚楚動人的美女,吃相竟然如此差。此刻,這位女生在他心中的形象,突然一落千丈。
人生百事有百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尤其這吃相,最能反映人的內在素質和涵養。吃相和大部分的禮儀一樣,都具有禁忌性,說穿了,無非是要我們盡量克製各自的動物本能,成為一個合乎社會規範的文明人。
古時候,大戶人家教育孩子,吃飯要坐姿端正,舉止要溫文爾雅,扒飯不要狼吞虎咽,夾菜不要用“騎馬夾”、“抬轎夾”,喝湯不要咕咕出聲。如果不注意吃相,吃起來手筷並用,風卷殘雲,“筷子像雨點,牙齒像夾鉗”,就會被人笑話“吃相難看”。一般說來,吃相難看會被人斥責為“淑女不淑,儒男不儒”,由此也可見吃相的重要性。
那麼,究竟怎麼才能在飯桌上也做淑女紳士,“吃”得漂亮,“吃”出風度呢?
1.切忌“眼睛大肚子小”。夾菜時切不可過多,以免囤積在碟子裏,給人留下貪婪和不雅的印象。
2.切忌“搶菜”。謙讓是中國曆來的傳統,萬萬不可與其他賓客或主人爭搶,起身夾菜都難免有些失禮,更何況在他人夾菜時搶菜呢。“隻吃窩邊草”,在飯桌上並不是壞事。
3.切忌嚼食與講話同時進行。若口中有食物則應極力避免說話,因為此時,不僅聲音聽起來不禮貌,還有可能會噴出飯菜,那都是極為失禮與難堪的舉措。
4.切忌“左右開弓”。手中不要同時執筷子與湯勺,更不可左手盛湯的同時右手夾菜,這樣看起來就如同饑荒的災民,極為不雅。
5.切忌亂丟殘渣。食屑與碎骨應放在骨碟或紙巾上,並且不可直接吐出,而應用紙巾或手帕掩住嘴,夾出再放置其上。直接吐在桌上或丟在餐桌下都很有礙觀瞻。如果可以的話,還提倡使用“公筷母匙”。
雖然講究多了,自在就少了,甚至品味美食的感覺也少了,但我們必須明白的是,飯桌之上,在你品味佳肴時,有人正在品味你。因此,言行舉止都不能粗心大意。觀察一個人的“吃相”,其實正是考量其教養的最直觀手段,因為“吃”乃是本性,亦最容易暴露缺點。
從吃相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潛在的個性:
1.來者不拒型:這類人通常對食物並不挑剔,由此可透露出他對生活及工作的態度。個性隨和,不拘小節,可以適應很多環境,應對不同的工作,亦會有較多的愛好與才藝。
2.按部就班型:這類人一般做事富有心機且較他人更為專注,能夠按照自己的規劃處理問題,不會受外界因素影響過多。
3.低調蠶食型:這類人性格中帶著天生的頑固與保守,處事小心謹慎,守強於攻,在自己守住的領域裏低調前行,適於守業而非創業。
4.細嚼慢咽型:這類人辦事態度如同進食一樣,速度緩慢卻注重嚴謹與周詳,或許看起來冷酷或者挑剔,然而這隻是他們嚴謹的一種體現。
5.淺嚐輒止型:這類人過於墨守成規,往往已超出保守或是謹慎的範圍,雖然闖勁不足,但其優勢在於穩健有餘,同樣適於做守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