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局麵試中屢戰屢敗的大學生,不適的感覺可能來自於對飯局的不熟悉和不理解,他們為不懂如何應對飯局中的種種禮儀而顯得尷尬。然而飯局對在職場、商場、人情場上的重要性卻是眾所周知的,即使在麵試中接觸不到這樣的考題,但這種借助飯局來考察交際能力的案例卻是處處存在的,所以隻要認真地去反思並加以總結,也許就會積攢下讓自己受益一生的寶藏。
酒桌上“話聊”要把握尺度
在社會上,人們無論托人辦事、溝通感情,還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和聊天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恰恰就是這人人都會的說話,卻有著莫大的學問在其中。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雖說大家都愛聽好話,但恭維畢竟要講究個尺度。
社交場上“逢人隻說三分話”,一切“點到為止”;政治場合“領導過問了”,眾人“研究研究”;生意場上“一語值千金”;文化場上“破題人語”,畫下“點睛之筆”;社會上更是“褒貶毀譽係於一言”。由此可見,原本簡單的說話聊天在社交場中就被賦予了極大的學問和意義。
直性子的人很多時候都廣受歡迎,然而說話過於直接其實並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習慣,很多時候弄巧成拙,反而是文化素養的缺失。話要說得得體,說得到位,說得有藝術性,說得有分量,又要說得讓人愛聽。說話得體是品位高尚、有修養的具體表現。直話冷人心,敬言才親近。然而不同的敬言——甚至僅僅是不同的說法——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些人設局邀請領導吃飯,與領導攀關係,給領導帶高帽子,從而達到升官提幹的目的。然而這樣一味地刻意奉承,往往會適得其反。
一日,某單位領導組織一些同事聚餐。席間上了一道菜是王八湯,看著美味的食物,大家都在蠢蠢欲動,隻是礙於領導沒有動筷。這時有個愛拍馬屁的小職員覺得拍馬屁的機會來了,於是拿起筷子指著湯盆裏的王八說:“領導動動,領導動動。”大家聞聽此言,幾乎笑出來卻不得不強憋住。這時這個小職員似乎也感覺到自己說錯了什麼,便低頭不語。領導雖心中極為不悅,但礙於麵子,也不好過多計較。為了打破僵局,領導硬著頭皮拿起勺子先喝了口湯。而這個不知好歹的小職員看到領導喝湯了,就又想著為自己剛才的失言做些補救措施,於是說:“對了,王八就該先喝湯。”至此,領導再也忍不住,勃然大怒,甩下筷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便轉身離去。隻剩下摸不著頭腦的小職員和再也忍不住笑作一團的同事們。
由此可見,說話的方式和分寸真的很重要。拍馬屁常被看作貶義詞,其實不然。拍馬屁也可以理解為溝通中與人為善的表示,隻不過有時會稍顯過度。實際上,拍馬屁也是一門學問,也有其獨特的藝術性,想掌握其中的訣竅並不容易。任何人都喜歡聽好話,正如著名笑星高秀敏所說:“別說是他鄉長了,就是那大總統給他戴高帽子他都樂呀,戴高樂嘛!”但無論是“拍馬屁”,還是“戴高帽”,都要分清對象、分清場合,都要有分寸,這樣才能將語言的藝術發揮利用到極致。能否事半功倍並不在於你說了多少,而在於是否得當。
說話要分清對象,對待不同層次和不同身份的人,要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才會使溝通更有效。子貢雖滿腹經綸,但若是對著農夫一味地“之乎者也”,也就變成了毫無用處的廢話,更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把握好說話的尺度,不僅僅能使你在社交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與人脈,更能間接地把握住自己的成功。
別讓“吃相”毀掉形象
中國人對餐桌禮儀是非常講究的。自懂事起,我們就會被屢屢告誡,吃東西一定要注意吃相。吃飯要端起飯碗,這是對同桌長輩的尊敬;吃飯時不能說話,嚼東西時不能發出聲音,身體要坐直坐正,拿筷子的手不能翹起手指指向別人,扒飯不能掉飯粒,喝湯要用調羹,並且不能發出粗魯的“呼呼”聲……
隨著職場禮儀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商務飯桌上的吃相和吃文化也更加講究。我們就以中餐為例,教你如何在餐桌上做到有禮有儀,得心應手。
中餐宴席進餐伊始,服務員送上的第一道濕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臉。上龍蝦、雞、水果時,會送上一隻小小水盂,其中漂著檸檬片或玫瑰花瓣,這不是飲料,而是用來洗手的。洗手時,可兩手輪流沾濕指頭,輕輕涮洗,然後用小毛巾擦幹。
用餐時,要注意文明禮貌。對外賓不要反複勸菜,可向對方介紹中國菜的特點,吃不吃由他。有人喜歡向他人勸菜,甚至為對方夾菜。外賓沒這個習慣,若是一再客氣,說不定會惹人反感:“說過不吃了,你非逼我幹什麼?”同樣道理,參加外賓舉行的宴會時,也不要指望主人會反複給你讓菜,若是隻等別人給自己讓菜,那就隻好餓肚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