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爺當年在上海時,也對盲派非常感興趣。曾當麵請教過一個盲師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最尖銳的問題是:如果盲派師傅能夠憑借八字直接斷定此人死於哪一年,那麼如何解釋相同八字不在同一年死亡的問題?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人很多,命運的差別卻十分大,死亡時間甚至差幾十年,甚至雙胞胎的死亡時間也會差好幾年,這又如何解釋?
那位盲師思考一陣說:“算命之法,憑借的是五行生克,如同盲人摸象,它隻是看到了一個方麵。影響人命運的因素很多,祖上的陰德,父母的積德,自身的修德,乃至社會環境,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不知祖爺是否信佛,我做算命這行這麼多年,發現凡是命運發生重大變化的,要麼是大善之人,要麼是大惡之人。”
祖爺拿出重金,想請教一些關於斷人生死的口訣,那位盲師一笑說:“我勸鐵版先生不要這樣做,所有想挖掘這門本事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這是上天賜給瞎子的謀生之法,明眼人有手有腳,隨便幹點什麼都比我們生活得好,我們一輩子看不到花花世界裏的任何東西,連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都不知什麼模樣,這是我們唯一的飯碗,給我們留條活路吧。”
祖爺羞得無地自容:“師父見教得是!口訣我不學了,銀子請您留下,聽您一席話,受益匪淺!”
盲師一聲長歎:“先生,你是個善人。口訣不能告訴你了,但我可以為你斷一下生死。”
祖爺一笑:“生又何妨,死又何哀。隻要一生問心無愧,何時生何時死,哪裏生哪裏死,又有什麼關係?人生百年,曇花一現,風光也罷,默默無聞也罷,終如風卷殘葉,湮沒於雲煙。”
“嗬嗬嗬嗬。先生已了脫生死。如果世人都如先生這般灑脫,這個世界上就沒這麼多痛苦了。”
祖爺想求的這套盲師口訣,叫“馬倒祿斜”。術數界的人都知道,但從沒人見過。
曆史走到1980年代,易學界又開始活躍起來,一些人又開始打《馬倒祿斜口訣》的主意,因為他們發現學了很多算命術都不太實用,參加了諸多學習班,花了好多錢,東奔西走拜了好多師父,結果還是算不準。
學術界管八十年代的易學中興叫作“易學熱”。在“文革”剛剛結束的大環境下,有關易學的研究還是以學術研究為主,至於術數預測,不敢明目張膽地拿到桌麵上來談。
後來,隨著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些人敢於踏入易學禁區了,開始研究算命。但“算命”這個詞太敏感,太迷信,而且不太好聽,於是“預測”這個詞就派上用場了,算命學搖身一變成了預測學。更有文雅之人發明了更為雅致的說法——人體信息學。
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大陸改革開放後,港台的一些思想學說開始影響內地。過去的幾十年,我們一直在搞運動,港台卻沒停下學術研究的步伐,當年一些學術人才跟隨蔣介石跑到台灣香港,在相對寬鬆的政治氛圍中,對國學做了一些開拓性的研究。
祖爺當年在上海時,也對盲派非常感興趣。曾當麵請教過一個盲師很多問題,其中一個最尖銳的問題是:如果盲派師傅能夠憑借八字直接斷定此人死於哪一年,那麼如何解釋相同八字不在同一年死亡的問題?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人很多,命運的差別卻十分大,死亡時間甚至差幾十年,甚至雙胞胎的死亡時間也會差好幾年,這又如何解釋?
那位盲師思考一陣說:“算命之法,憑借的是五行生克,如同盲人摸象,它隻是看到了一個方麵。影響人命運的因素很多,祖上的陰德,父母的積德,自身的修德,乃至社會環境,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不知祖爺是否信佛,我做算命這行這麼多年,發現凡是命運發生重大變化的,要麼是大善之人,要麼是大惡之人。”
祖爺拿出重金,想請教一些關於斷人生死的口訣,那位盲師一笑說:“我勸鐵版先生不要這樣做,所有想挖掘這門本事的人都沒有好下場。這是上天賜給瞎子的謀生之法,明眼人有手有腳,隨便幹點什麼都比我們生活得好,我們一輩子看不到花花世界裏的任何東西,連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都不知什麼模樣,這是我們唯一的飯碗,給我們留條活路吧。”
祖爺羞得無地自容:“師父見教得是!口訣我不學了,銀子請您留下,聽您一席話,受益匪淺!”
盲師一聲長歎:“先生,你是個善人。口訣不能告訴你了,但我可以為你斷一下生死。”
祖爺一笑:“生又何妨,死又何哀。隻要一生問心無愧,何時生何時死,哪裏生哪裏死,又有什麼關係?人生百年,曇花一現,風光也罷,默默無聞也罷,終如風卷殘葉,湮沒於雲煙。”
“嗬嗬嗬嗬。先生已了脫生死。如果世人都如先生這般灑脫,這個世界上就沒這麼多痛苦了。”
祖爺想求的這套盲師口訣,叫“馬倒祿斜”。術數界的人都知道,但從沒人見過。
曆史走到1980年代,易學界又開始活躍起來,一些人又開始打《馬倒祿斜口訣》的主意,因為他們發現學了很多算命術都不太實用,參加了諸多學習班,花了好多錢,東奔西走拜了好多師父,結果還是算不準。
學術界管八十年代的易學中興叫作“易學熱”。在“文革”剛剛結束的大環境下,有關易學的研究還是以學術研究為主,至於術數預測,不敢明目張膽地拿到桌麵上來談。
後來,隨著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些人敢於踏入易學禁區了,開始研究算命。但“算命”這個詞太敏感,太迷信,而且不太好聽,於是“預測”這個詞就派上用場了,算命學搖身一變成了預測學。更有文雅之人發明了更為雅致的說法——人體信息學。
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大陸改革開放後,港台的一些思想學說開始影響內地。過去的幾十年,我們一直在搞運動,港台卻沒停下學術研究的步伐,當年一些學術人才跟隨蔣介石跑到台灣香港,在相對寬鬆的政治氛圍中,對國學做了一些開拓性的研究。
國學,就是儒釋道。這些東西,大陸在一段時期內冷卻了。所以造成了一種影響至今的假象:中華文化的根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