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生在砂勞越第四區的Bairnn河流域做調查,他提出的一個架構,跟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依山依水觀念有非常的相似性,可以用來作例子說明在依山依水的生態環境下,族群關係的文化展現模式。蔣先生研究的砂勞越Baram河流域居住的不隻是一個民族,而是有一係列的民族。在Baram河最上遊的高山上,住的是Punan族,他們是山田燒墾的民族,同時也是擅長上山打獵的民族,所以是典型的依山民族;在中下遊居住的則有kayan和Kenyah兩族,他們可以說是半依山半依水的民族;最下遊則是典型的馬來人(Malays),他們是依河邊或海岸而居;最後是居住於市鎮內,大都業商的華僑。這一係列的民族構成一個很有趣的謀生與商業交換關係,因此也打破了他們原有的依山依水單純的生計方式。原來自明代中期以後,華人來到砂勞越,他們最喜歡砂勞越河流上遊山洞中的燕窩。大家都知道,燕窩是我們中國人食物中的珍品,價格很昂貴。但是燕窩要在山洞的頂壁上采集,所以隻有靠慣於攀爬山壁的Punan人去采集。中國的燕窩市場很大,所以Punan明的男人就把采燕窩變成他們主要的生計,當然這也可說是依山而成的。但是Punan人采了燕窩卻不是直接賣給華僑,而是經由中遊的Kayan和Kenyah作為中間人才賣出去的,而這兩族人也因作為燕窩的貿易,一方麵與上遊的punan人建立主雇關係,另一方麵又與下遊的馬來人建立親戚夥伴關係,並藉此把燕窩交易出去,以取得瓷器、錢器及珍貴金銀珠玉飾品回來。而馬來人才是最後把燕窩轉賣給城市裏視之如珍品的華僑商人,從而完成了這個長係列的交換係統。從這一例子看,我們可以很明白地說,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不僅有文化來作為適應的工具,而人又是成群而居構成係列的關係,這種係列互補有無的關係,也是人類適應、轉換或改變環境對自己束縛的重要機製,這也就是我要對本次研討會提出來的第二個論點。
總之,依山依水這一論題不是一種簡單地理環境決定論,而是要把它看成是文化與環境之間互動所構成的一個係統來討論;而且人類學家也不把依山依水看成是單獨的或兩個對立的環境體係,實際上,山與水之間也可以形成互補的因素,端賴族群之問如何加以巧妙地運用。
三
前麵兩部分我提出在這個依山依水的討論會中,不應該機械式地看環境與人的關係,而應該把握人的文化如何作用,以及人類社群如何構成互動互補的係統兩種觀點,但是這樣的觀點其實也不是我自己的創新,文化的概念固然是每一位人類學家都了然於胸的,即使是杜群或族群係統的觀念,也不是我或蔣斌先生最先提出的。在東南亞區域中,提出族群係統觀念的,大家都知道是英國人類學前輩Edmund Leach先生,他是在研究緬甸北部克欽人(就是我們中國的景頗族)時提出來的。克欽人跟撣人、跟緬甸人之問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係統,民族不同,但是互相交易,不但互相交易,也互相通婚。在這區域係統裏,娶妻一定要從地位高的族群來,嫁女兒一定要往下嫁。這也就是著名的聯姻理論中,所謂不對稱婚姻交換製度的源起之處,這也就是使Leach先生的那一本《緬甸高原的政治係統》(Political System Highland Burmla)的書成為經典名著的原因。”這就是說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不要把它當作單一的一個民族來看,而要把它當作一個係統或者一個區域來考察。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依山依水的論題,假如從單個民族來看,台灣的分類實際上談不出什麼特別的意義,但是把它看成一個係統則依山依水互補構成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網,就會使我們能從整體的文化脈絡中理解出人群與環境的真實關係。
其實,最後的這一節中,我不僅是要說出像Leach先生的緬甸克欽人研究的這種國外經典著作,而是要對與我們討論會主題密切相關的所謂“文化生態學”(culture ecology)的發展做一簡單的介紹,以為大家討論的參考。人類學的重要理論所謂文化生態學(culture ecology)是整個人類學主流理論的一部分。所謂文化生態學是美國學者Julian Steward首先提出的觀念,他在1955年有一本著名的書《文化變遷理論》(Theory of Culture Change),即是文化生態學的古典名著,其著重點在於探討一個特定的族群如何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有意無意地調適、改變其居住的環境,並進而影響其文化與其經濟、社會及宗教生活的過程。其後研究環境與文化關係的學者雖對文化生態愈有更精細的推進,但其主要目標大致總在這一範圍之中。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生態研究的人類學者引進生物學的觀念模式井注重於量的計算方式,對熱帶地方的山田燒墾生計與環境及人類不同文化行為的互動綜台研究至為興盛,因此有許多新觀點的提出,包括生態係統(eco-systern)、民族科學(ethno-science)、族群生態學(ethno-ecology)、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以至於生態人類學(ecological anthropology)等等。後一名詞是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Roy RaPpaport所提出的,他以研究新幾內亞高地土著的燒墾農業、豬隻畜養與定期性祭儀以及戰爭之間平衡關係而著名,影響所謂生態人類學式的研究風行一時。這些生態人類學或文化生態學的理論以及其相關的民族誌研究的參考,對我們依山依水族群文化探討都有相當程度的裨益。然而前此人類學家都較偏於小型社群的研究,近年來則漸轉變趨向於較複雜甚至於國家社會的研究,因此又有“曆史生態學”(historical ecology)或“政治生態學”(polldcal ecology)的出現,更近年且有以全球係統的觀點而探討全球性生態均衡的“全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或以土著文化的觀點要求以當地文化為發展的“旅遊生態學”(Touristic ecology)之出現,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在這一次依山依水研討會中我看到廣州中山大學的鄧啟耀教授關於摩棱族文化與瀘潔湖生態保護的論文,十分高興,因為這就是屬於當代生態人類學最新發展的一種研究,很值得大家注意,這也是本研討會題目中顯示的所謂“社會發展”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