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依山依水族群研究(1)(1 / 3)

主持人李亦園院士

李亦園(1931-),男,福建泉州人,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新竹青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中國人類學會名譽會長,中央民族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環境、族群與文化--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主題講演

李亦園

喬教授、黃校長、林委員、重院長,各位同仁、各位女士、先生,很高興又有機會來東華大學參加這個學術會議,也很榮幸被邀作主題演講,更高興能在東華見到從大陸來的幾位我很熟悉的人類學同仁。依山依水族群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題目立意很好,隻是我個人對依山依水族群這樣的題目並沒有很深刻地去思考,而且這幾年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做田野也非常少了,也沒有什麼新的材料可以提供出來。因此,今天我隻能從我自己以前做田野的資料作一點綜台,並配合一些舊理論做架構,提出一個看法,勉強把它當作這個會議的一個引言吧!

這次會議的主題“依山依水族群”是一個非常好的比較研究切人點,一個作不同民族文化比較研究的切入點。從我自己的田野經驗來說,我想引用兩個架構模型來談一點看法:一個是小區域的模型,另一個是比較寬廣的大區域模型。小區域的模型是就台灣島內的族群資料所建構而成。我在台灣前二十年做的田野是以台灣南島民族(高山族)為主。那時我正是年輕的時候,可以隨意跑山地,所以台灣南島民族十族我都跑過,但真正隻做過五個族的田野,時間長短不一樣。這五族是阿美、泰雅、排灣和雅美,另外一個是大家都不注意的,也就是日月潭的邵族。大家都知道這五個族中,阿美族當然也可以說它是靠海的、但未必都在海邊,司以說它是比較近水的民族。雅美族是最典型的依水民族了,是一個居於小島一蘭嶼的族群。泰雅族則是最典型的依山民族,他們居住的山比較高。排灣族也是依山的,但他們居住的山不如泰雅族那樣高。邵族是最特別的一族,它不是依海邊,而是依日月潭,可以說是-個湖居的民族,因此也可說是依水的族群。所以我做過田野的這五個族,假如用今天的主題來分的話,是三個依水,兩個依山。阿美族靠著海邊,打魚沒有問題,即使不靠海邊的部落,打魚也是他們很重要生活的基礎。雅美族是個小島民族,它不但打魚,而且整個生活、宇宙觀、日寸問觀都跟海和魚連在一起。邵族最特別,它原來跟布農族或鄒族差不多,是一個依山民族。後來因為遷到日月潭附近,在1938年的時候,由於日月潭的水位升高,他們更加依賴日月潭,變成一個打魚的民族。邵族對水的適應非常特別,1954年我在日月潭進行經濟問題調查時,發現他們除開正常的打魚以外,還有一種跟水有關的很少見的、很特別的設計,那就是台灣舊方誌中常有記載的“浮嶼”。所謂“浮嶼”就是用竹子編綁成的竹排放於潭邊。根據多種方誌的記載,邵族人的祖先把泥土鋪在竹排上,並在上麵種植水稻,這可以說是一種很巧妙地利用湖。

在台灣目前已將高山族改稱為“原住民”,這是一種政治上的名稱,學術界並不完全讚同,從考古學的發現而言,在高山族移入台灣之前,已另有居民,而高山族並非最早居於台灣之族群,所以稱之為原住民是不對的。而從族群平等的立場上來說,有“原住民”一詞,就相對的會出現“非原住民”(指漢族而言)的想法,將來就易於產生土地主權之爭,這是在美洲各地常見的現象,所以學術界較傾向於采用較合適於作為族群專有名稱的“台灣南島民族”一詞,以取代“原住民”,以及族人不甚喜歡的“高山族”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