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管理中常遇到的一些難題(3)(1 / 3)

張副總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公司沒有單獨的技術部門,也沒有單獨的品管部門,車間隻有一些‘老師傅’之類的技術員,再加上平時生產的大部分都是定型產品,老板認為,單列出這些部門,會造成人員浪費,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由這些‘老師傅’做出樣品之後,再教給其他人依葫蘆畫瓢,操作步驟都在這些‘老師傅’的腦子裏,通過他們來傳授給其他員工。現在要做出作業指導書,也隻能依靠這些人了,實在是別無選擇。在這些‘老師傅’以‘文化水平不高’、‘寫不出作業文件’等理由百般推諉之後,目前正在使用的作業指導書才交由辦公人員起草。”

我似信非信地來到生產車間,見到的情景與張副總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我順手拿起作業指導書對照員工的操作方法,發現員工的操作步驟與書麵文件所規定的方法和步驟完全不符,於是,在反複向張副總詢問了這些作業指導書的產生過程之後,我建議他立即廢止這些已經形成的文字,另起爐灶,重新再來。

張副總不解地詢問:“為什麼?形成這些文字材料已經很不容易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在突然廢止,豈不是前功盡棄?”

我不緊不慢地回答他:“既然這些作業指導書不能作為一線崗位的指導性文件,實際操作與文件所描述的動作完全不符,保留這些文件還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你自己也知道,這些文件的作用就是讓不懂得如何去操作的員工看到文字描述之後,也能明白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驟。而這些作業指導書與實際動作並不相符,隻是一種擺設,難道你隻是需要這樣一種形式上的東西來表現政績,而不想來真格的?”

張副總委屈地辯解道:“真是冤枉啊,我的本意當然是希望形成與實際相符合的指導性文件,但弄來弄去,被這些人折騰得很無奈,最終就變成了一個折中文件。”

我告訴他:“如果你想玩真的,想玩得長久,那麼,這類基礎性文件絕對不可折中,它必須是實際方法的真實反映,所以,你完全有必要重新再來。另外,你這個文件形成和執行的過程也不能同以前的單位相比。首先,人員結構導致的工作氛圍不能相比,這裏的員工都是鄉親鄰裏,平時相處隨便慣了,他們雖然在工廠內也做了幾年,但沒有經曆過係統的培訓和規範化的熏陶,沒有按‘遊戲規則’形成令行禁止的意識和習慣,因此,無論是文件的製作過程還是執行過程,你都隻能想辦法依靠人為因素來製約他們。其次,文化素質不能相比,以前單位的員工來自五湖四海,招聘之前,不同崗位設置了不同的文化要求,讓相關人員起草一個基礎文件,在文化程度上一般不存在類似的障礙,而你這裏的員工並不具備這樣的文字表述能力,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張副總認同地點點頭。

我建議他改變製作過程,先將這些“老師傅”當神一樣“供”起來:根本目標是將口語化、在實際執行中“跟師學徒”式的操作方法變成白紙黑字的作業指導書和操作規程,其中的關鍵是讓這些“老師傅”配合製作過程和執行過程,可以分幾步走:

第一步,選擇一個大眾場合,多準備一些“高帽子”,以便“恭請”這些“老師傅”來親自口授作業步驟,相關的旁聽人員可以適當多一些。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通過“哄”的手段,讓這些“老師傅”感到榮耀,感覺這是給足他們麵子,這種情況下,基本上沒有人會不買賬;二是可以讓聽眾在無形之中受到一次職業培訓,並且明明白白地知道這些步驟都是出自“老師傅”之口,如果自己以後不去遵守,就是違背了“師訓”,就是“大逆不道”,這樣,他們今後自然就會照章操作了。與此同時,必須事先安排相關人員在現場做好記錄,一定要使用通俗的語言,整理成“第一步做什麼,怎麼做,需要多長時間,觀察到什麼現象,達到什麼直觀的情景和效果之後再轉入第二步;第二步再做什麼,怎麼做,又需要多長時間,觀察到什麼現象,達到什麼直觀的情景和效果之後再轉入第三步;”如此循環往複,就可以通過口授與整理,完成一套實用的作業指導文書,完成之後再鄭重其事地與講授人一步一步確認,那麼,以後在執行時,因為它來自於“老師傅”的傳授,並來自於現實操作之中,是大家天天看到、時時親手操作的熟悉動作,大家不會感覺陌生,也容易讓眾人接受。

第二步,整理出來的正式文件上,自然會有一個“擬製”、“審核”、“批準”的簽字程序,在這個小小環節上,我們也可以做做文章。“擬製”欄內可以讓整理者簽名,“批準”欄,在老板不在場的情況下,可以由張副總簽名,而“審核”一欄可以改掉由中層主管簽名的習慣,直接讓口授操作步驟的“老師傅”簽名!這個做法旨在讓當事人和大家都知道:文件是在尊重“老師傅”的前提下完成的,你讓他簽名,是再次從表麵上給足了這些“老師傅”麵子,讓他們進一步產生成就感。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操作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推廣,變成了白紙黑字的教材,並且今後日日朝朝都要掛在相關的操作崗位上,他們自然會感到無比光榮。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他們以後不能在實施過程自己打自己的臉,這就相當於逼著他們自己去主動執行、主動配合、主動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