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一個與共和國盛大慶典同時誕生的工業聖城(2 / 3)

“老將軍,想啥子事啦?快看看這個‘總體設計’行不行?”餘秋裏用胳膊輕輕捅捅依然沉浸在往事回憶中的何長工。

“噢噢,還是開我們的‘國家會議’吧!”老將軍自感有些失態,趕緊收回自己的思緒,認真地說,“你我的牛都吹出去了,現在隻有一條路:拚出老命也要把‘敵人’的大家夥找到!”“是嘛,今天來找您就是為了鬆遼平原底下的那個大‘敵人’嘛!”餘秋裏說。

何長工一聽鬆遼底下的“大敵人”便情緒高漲起來,忙招呼“三國”代表:“好好,大家都來先說說那邊的情況。”餘秋裏謙虛地請地質部的曠伏兆副部長先說。曠伏兆也是老紅軍,中將軍銜,餘的江西同鄉。

曠伏兆的雙眉一挑,說:“那邊的形勢應該說是喜人啊!我們的地質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收獲也不小。自從1955年黃汲清、謝家榮和翁文波等‘普委’的同誌圈定鬆遼地區為重點地質普查的方向後,當年8月,東北地質局在接到‘任務書’後就開始向鬆遼平原行動了,特別是韓景行帶的6人小組,幾個月後就在吉林北部和鬆花江沿線找到了含油頁岩樣品。經李四光部長和黃汲清、謝家榮等專家的研究,判定了整個鬆遼平原是個巨厚沉積且具有含油大構造的盆地。去年4月中旬,我們地質部的鬆遼石油普查大隊501鑽機第一個打出了油砂,繼而普查大隊又在幾口淺井中見到了油砂,其中最著名的是南14孔,昆井位於吉林懷德境內的五家窩棚,從井深300米處開始見油砂,一直到井深1000多米見的變質岩裂縫中還見稠油,全井共見含油砂岩20餘層達60米之厚!”何長工笑嗬嗬地對餘秋裏說:“我就是聽說這個情況後才敢在中南海向‘老毛’報告說中國有‘巴庫’的”。

餘秋裏佩服地朝老將軍笑笑,又向中科院的物理專家顧功敘詢問:“老顧,你說說,物探對鬆遼地下油層儲量前景是什麼看法?”此刻的餘秋裏已經知道:石油勘探是個龐大的係統工程。

這一係統工程可以概括為:普查先行,物探定論,鑽井出油。地質部已對鬆遼的普查工作做得非常好了,物探能夠對所普查的地質情況進行定論,那麼他的石油勘探隊伍就可以早日讓鬆遼地底下的石油冒出來!顧功敘說得非常幹脆和肯定:“根據已經進行的物探工作,我又和黃汲清等專家研究認為,鬆遼盆地是個麵積約26萬平方公裏的新生代沉積盆地,其盆地的最深部位在中西部,可深達5000多米以上,所劃範圍之內均有較好的生油層和儲油層。而且根據地質部長春物探大隊所進行的工作可以初步這樣結論:鬆遼平原上有幾個構造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現在的關鍵是要找到它,隻是眼下我們定下的兩口基準井形勢有點不妙。這石油部你們是知道的。”餘秋裏與康世恩交換了一下眼色,說:“老康,你說說兩口基準井的情況吧。”康世恩揉揉猩紅的眼睛強打起精神。

何長工發現了,說:“康世恩你是不是昨晚又開夜車啦?”餘秋裏解釋:他過年這三天,一天也沒休息,天天跟幾個技術人員在商量基準井的事。

何長工忙向裏屋叫道:“老伴,快把人家給的那盒蛋糕給端上來!”老伴尹清平大姐一邊應著一邊舉著一個大蛋糕進客廳。

何長工把第一塊切好的蛋糕放到康世恩的手中:“快吃,不吃好睡好怎麼能找出油呢?”康世恩說:“謝謝老將軍的關愛。”吃完蛋糕,康世恩頓覺精神了許多。他本想補充一下石油部在鬆遼一帶做的先期地質工作,後來還是省去了,因為從分工而言,地質部對鬆遼的先期地質普查工作確實要比石油部多做不少,而且就技術力量相比,他們上有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這些大地質學家,下有朱大綬、呂華、朱夏、關士聰、王懋基這些中堅力量,更不用說像韓景行這樣最先勇闖鬆遼平原,在蠻荒的北大荒上能找到油砂本身就是功勳卓著的表現。鬆遼有沒有油,不僅僅是哪個部門的事,而是全中國包括毛澤東在內都關注的大事。過去美國人和日本人也都在鬆遼一帶做過地質普查工作,但結論是“鬆遼無油”。是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和翁文波等首先指出了“鬆遼有油”的理論方向,特別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產生對鬆遼盆地找油產生的理論影響功不可沒。

關於鬆遼油田——就是後來的大慶油田的發現問題上,曾經有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議,這場爭議到現在仍然沒有結束。到底誰的功勞大,恐怕沒人真正能說得清,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

那就是大慶油田發現,並非靠的力學構造理論,而是大地陸相生油理論。10年前,我有幸為大慶油田發現而寫過一部報告文學,這部報告文學因為涉及“一麵紅旗”的問題,而被當時的一名主管工業部門的副總理批評過,其實這位副總理並不真正知道大慶油田到底是以什麼理論發現的,他也是出於無奈,為防止這種“陳年舊事”再起什麼風波。然而圍繞大慶油田發現的科學技術爭論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不弄清楚,對中國的科學發展史和石油工業史都是有害無益的。遺憾的是有人並不想這麼做。

康世恩是學地質出身的,他心裏清楚,至少他清楚兩件事:一是鬆遼油田即後來的大慶油田發現的理論依據是陸相生油理論,這個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潘鍾祥教授和黃汲清先生。潘鍾祥教授死得早,又沒能參與大慶油田發現的具體工作,所以黃汲清和謝家榮及翁文波先生成為了主要的根據陸相理論找油的實踐者和決策者。特別是他們在1955年1月20日召開的全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上商定的《關於1955年石油天然氣普查工作的方針與任務》中,就已經點明了鬆遼地區作為重點石油地質普查的對象,及1年後由黃汲清領導、翁文波等人參加繪製的新中國第一張《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圖》,更加清楚無誤地劃定了鬆遼地區是中國未來找油的主要方向,這張《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圖》,現在隻有一份保存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裏。

10年前在黃汲清臨終前的幾十天前我采訪過他,他給我講起此事,也明白無誤地證實:“我國東部幾個大油田普查工作是1955年初在當時地質部礦產普查委員會(簡稱‘普委會’)的直接主持下開始進行的。當時我作為“普委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提出了把華北平原、鬆遼平原、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四川盆地作為‘普委會’找油的四大重點地區。

‘普委會’采納了我的建議,並很快作了部署,開展了工作。我的建議是根據‘陸相生油’理論(這一理論是我國地質學家潘鍾祥教授和我在40年代初期分別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和我的大地構造觀點,並結合我國多年來的地質工作實踐而提出的。這一曆史事實是‘普委會’廣大幹部、技術人員都知道的。在這之後,我又編製了《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圖》,把上述四大地區用橙紅色明確圈出……”(引自黃汲清於1978年1月11日寫給鄧小平的信)。其實關於黃汲清運用大地構造理論,最早肯定我國包括鬆遼等平原有石油的曆史記載在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石油》一書的第162頁有這麼一段話:“從瑞士留學回來的黃汲清是我國最早涉及石油領域的地質學家之一,他在1935年就指出:‘據大地構造學理論,我認為中國的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帶都有可能儲油。”科學理論的先導作用的意義我們不用多說也會明白,因而曆史和後來的實踐都證明了鬆遼(即大慶)油田的發現,毫無疑問是以黃汲清、謝家榮和翁文波等老一批地質學家的陸相生油理論有著不可否認的直接關係。在采訪黃汲清的同年,我又有幸采訪了石油部的翁文波先生,在提及發現大慶油田的理論貢獻時,翁文波先生非常明確地告訴我:陸相生油理論確實決定和指導了大慶油田的發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