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人民的紀念(1 / 2)

終於有一天發現了這一組紅色歌謠!我興奮得徹夜難眠,心中有許多許多的話想給人們訴說,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長期以來,一提起“南泥灣”、“金盆灣”、“九龍泉”,人們就想起延安大生產運動,想起王震將軍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率領三五九旅在這一帶開荒種地,生產自救。想起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臨南泥灣視察,在金色秋季沐浴著稻香同戰士們共享豐收的喜悅。著名詩人賀敬之的一首《南泥灣》把這一切傳揚到整個抗日根據地和人民解放區,唱遍全中國,至今高唱不衰。這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昨天的故事。而前天的故事,即1934年,黨中央、毛主席尚未到達陝北之前,這裏發生的驚心動魄的一切,反倒鮮為人知。

其實這片紅色的土地,最初並非用犁鏵開墾,而是用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澆灌。是馬文瑞同誌奉劉誌丹之命率領武裝工作隊開辟的一片紅色革命根據地。經過一年多艱苦卓絕的鬥爭,形成了以南泥灣、臨鎮為中心的東至黃河西岸,南至韓城以北,西至洛川邊界及英旺、牛武和甘泉城郊,麵積達四千多平方公裏、人口十多萬的革命根據地,馬文瑞親自為兩個縣級政權起名為“紅泉”、“赤川”。就在他們信心滿懷地正在籌備建立第三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時,陝北錯誤肅反開始了。

有幸了解了這一段曆史,一次又一次,我徘徊在這塊土地上。望著綠陰覆蓋的圓形山丘和稼禾茂密的肥沃土地,望著田野裏勞作的農民和公路上飛馳的汽車,望著碧波粼粼的水庫和永不疲倦地工作著的抽油機……覺得這過於現實,過於功利的一切,掩蓋了曆史光耀,心中憤然不平。是的,今天當你漫步在這片不尋常的土地上,麵對這喧囂的一切,你會情不自禁地問:那轟轟烈烈的“昨天”已經定格在陽灣《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展覽館中,可那驚心動魄的“前天”又在哪裏呢?

一連許多日子,我在徘徊中沉思,我在沉思中徘徊。十多年了,一趟又一趟專程到此,渴望尋找前天的足跡。我想找到一麵繡著鐮刀斧頭甚至沾著斑駁血跡的紅旗,我想找到一杆當年赤衛隊員用過的紅纓槍,我想找到一根當年分配土地用過的繩結尺,我想找到一條鐫刻在岩石上的字跡哪怕模糊不清的標語,我想找到一塊村蘇維埃政府門口懸掛過的牌匾,我想找到一本列寧小學用過的紙質粗劣的油印課本,我想找到那張東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後幾百人的合影照片,我想找到人們敬仰的馬主席(馬文瑞)用過的那支手槍和那個牛皮掛包……可我什麼也沒找到,六十多年的風雨歲月,似乎將那轟轟烈烈的一切都衝淡消失了,隻留下沉寂一片,留下令人心煩的無法排解的現代喧囂。

難道這一切,果真就這樣灰飛煙滅了嗎?我一次一次地問我自己,感到失望,也夾帶著淡然的悲傷。劉少奇同誌臨終有一句名言,啟發了我們的靈感,他說:“好在曆史是由人民書寫的。”於是我們想到了“人民”,想到了曆史的足跡隨著歲月流逝,可以在大地上消失,但人民心中的紀念卻是永遠不會消失。正是這種信念,一直鼓舞著我們堅持在這片土地上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