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今昔南泥灣(2 / 2)

毛澤東同誌稱讚三五九旅將士是“發展經濟的前鋒”,把南泥灣精神概括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這同樣也適用於當地革命政權的建立過程。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革命者就沒有衣穿,沒有飯吃。同樣,沒有這種精神,革命者便沒有藏身之所,立足之地。無私奉獻,開拓進取是南泥灣精神的實質。那麼這種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是不是已經過時?

望著漸漸遠去的學生和老師的背影,我思緒飄飛,心情難以平靜。這一刻,太陽慢慢地升起來了。迷蒙的霧氣開始消散在稻田和梢林中。遠遠地,看得見奮力工作著的抽油機在不停地忙碌。稻田邊上的旱地裏,有農民在整地播種地膜玉米。一排排塑料菜棚在陽光裏銀光閃爍。這一切,星星點點的景象,像早春裏泛青的山色樹影,使今日南泥灣的田野呈現出無限生機。一輛紅色大轎車在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門前停下來。這是由延安城裏來的第一批參觀者。有的興高采烈,興致勃勃,有的神情沉鬱,若有所思,大約是一群年輕的大學生吧。的確,你很難判定他們此刻的心境同當年由全國各地奔赴延安參加革命的知識青年有哪些異同。是懷著崇高信仰而來,還是為了獵奇、遊山玩水,或是二者皆有,連他們自己也說不很清吧。是自覺自願,向往已久,還是因為學校的黨團組織苦心組織,硬性動員而來?把相隔半個世紀的兩代人,硬要放在一起類比,或許是不明智的。我隻是固執地堅信:隻要有共產黨領導,隻要搞社會主義,隻要不喪失民族自信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精神就沒有過時。這種強大的精神,在南泥灣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是那樣一脈相承地重要,都是那樣地永遠不會過時。如今,石油開發和農業綜合科技開發的成果,將像當年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紅色政權和開展大生產運動一樣,會給一切關注和熱愛南泥灣的人們以新的展示和更加有力的鞭策。

昨天和前天隻能證明過去;今天和明天才是最重要、最雄辯、最具說服力的。

南泥灣的紅色革命史與綠色開發史,是一個偉大民族複蘇和振興的形象縮影。她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像一柄永不熄滅的火炬,將永遠照耀和導引著人們劈荊斬棘,高歌猛進。這是曆史進步的大趨勢,任何消極勢力都無法改變和阻止。而這部題名為《南泥灣》的史冊,在這前進的征途上就顯得彌足珍貴。對於懷念的南泥灣的人們,她就像老朋友一樣熟悉親切;對於向往南泥灣的人們,她將像工具書和教科書一樣值得隨時翻閱鑽研。感謝延安革命紀念館和年輕的黨史工作者任勇同誌,長期積累,潛心研究編著了這部值得反複誦讀的好書。她是曆史,是文學,是編年,是紀傳,充滿了詩情哲理。僅就其中的那一組人物雕像:王震、何維忠、晏福生、羅章、陳宗堯、陳敏、劉順清、趙占奎、李位、楊有才、陳彥;文的、武的,有名的、不知名的,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足以感天動地,催人奮進。這些貌似普通,思想高尚,足以大寫的人們,他們中大部分人的肉體已經不複存在,但他們的精神卻足以永恒。像南泥灣的山川河流,永遠地透著宣泄不完的生機和活力。書中的文獻、史料和故事,絲絲緊扣,血肉豐滿,把曆史與現實,精神與物質,學習與創造,恪守與開拓,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等等許多深刻又深奧的人生課題的答案,明白清醒地告訴讀者,令人掩卷沉思,頓開茅塞。

希望青年朋友喜歡這本書,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到南泥灣來看看。南泥灣永遠是中國人心中的伊甸園。我們應當努力嗬護自己的精神家園。

1999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