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十六大”想到“七大”
2002年11月8日,剛剛度過90周歲生日的馬文瑞同忐,此刻以特邀代表資格步履穩健地出現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席台上。這位1925年入團,1926年轉黨的老資格的共產黨人,在77年革命生涯中,有幸伴隨著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走過了艱辛而輝煌的戰鬥曆程。從1945年的中共七大開始,他這已經是第九次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此刻,當他處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中間,處在那些大革命時期入黨的為數已經不多的老同誌和老戰友中間,心情很不平靜。90歲高齡9度參加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這一數字的巧合,其中蘊含著多麼豐富多彩的曆史內容。
全場靜穆起立,他突然意識到,這座燈火輝煌的殿堂,2134名來自各行各業各族各地的義氣奮發的黨代表團結一心,多像一艘開足了馬力乘風破浪駛向茫茫大海的巨輪。1945年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當他同751名代表像眼下一樣,同心同德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他也曾經想到過那是一條巨船,正在大浪滔天的黃河洪流中破浪前進,駛向勝利的前方。江澤民同誌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會作政治報告。胡錦濤等同誌將作為新的領導人接過舵柄。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曆史前進的必然。1945年黨的七大,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使得七大在黨的曆史上具有了特別重大的意義。
此時,全場又一次響起掌聲。當年會場上的莊嚴、熱烈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麵前。“愚公移山,改造中聞”,是毛澤東同誌在七大閉幕時向全黨發出的偉大號召。“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則是十六大向全黨發出的動員令。當他理解了這個號令在中國未來發展中的深遠意義吋,有一種精神的力量使他評然心動,他又一次回想起前不久的延安之行。
再回延安朝聖地
1949年離開延安迸入西安之後,馬文瑞同誌已經記不淸回過延安多少次了。延安,對於他們這些長期在那裏學習工作和戰鬥過的老—輩中共黨員來講,尤其是一個神聖而極不尋常的地方他們每一個人,都與延安有著訴說不完的閃緣故事,有著刻骨銘心的深情厚誼。毛澤東思想是在延安走向成熟,他們每一個人的革命理想,也是在延安得以升華。延安是他們係統接受馬列主義,了解人類社會發展曆史,確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革命熔爐,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家園,是他們難以割舍的生命源泉。那裏的山川草木、藍天白雲和攏白羊肚手巾的老鄉永遠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隨著歲月的久遠和年齡的增長,思念之情也是與日俱增。2002年4月3日,馬文瑞同誌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江澤民同誌再次到陝西到延安視察工作,並全麵精辟地論述了延安精神。想到1989年江總書記上任伊始,便奔赴延安,學習革命傳統,發出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號召。十三年之後,又係統論述和高度評價延安精神,向全黨發出永遠繼承發揚延安精神的號召。那令人興奮不已的消息像一把火,苒次點燃了馬老對延安的懷念之情。他不顧年邁多病,毅然決定再回延安朝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