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扉頁上的碳筆素描,是著名版畫家艾生同誌的畫作,是馬文瑞當年戎裝躍馬開辟陝甘邊東地區的藝術再現。一幅小小的素描,透著無限激情和雷霆萬鈞之力。這是藝術的魅;力,定格了的曆史在其中複活起來。作者是通。宵達旦一口氣讀完了五十萬字《群山》的人。他被書中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深深地牽引著。他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傾注於其間達到忘我境界,以至於厚厚的書卷,壓腫了他的手臂也不曾感覺閑倦。這一幅畫作即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出的。他是以超過創作獲得“魯迅版畫獎”力作的激情和毅力創作這幅作品的。他反複琢磨,尋找最佳的語言,最美的形象,最富有表現力的構圖方式。最終選擇了“戎馬生涯”這四個字。革命是和戰鬥無法分離的,革命者的魅力正是由於無私無畏的犧牲精神才顯出那樣的美麗迷人。艾生抓住了這一點,他的作品展現出令人無法回避的魅力。一人一騎,勝過千軍萬馬。
書中的其他插圖,足一組民間剪紙。收到這組精美牛動的陝北民間剪紙時,我感到十分誤驚作者郭如林同誌,是陝北延川縣黃河畔上土生土長的剪紙藝人。那一年隻在黃河畔短暫地見過一麵。臉色像河畔的岩石一樣黎黑、一樣枯瘦的中年漢子,講話慢條斯理,全部的陽剛之氣都仿佛集中在那一雙常年勞作布滿老繭的手上。想不到正是這雙攥钁搖梏的船夫加農民的手,卻是這樣的靈巧而富於創造力。早就聽說過他的名字,也觀賞過他的剪紙藝術。他是完全沒有任何條條框框拘朿的“野山派”藝術家。他的創造精神同表達意識,就像他從小浸潤於其中的波濤洶湧的黃可之水,沒有一朵浪花是雷同或重複的。每一次激情的勃發,都是來自生命深處的創造,每一次創造過程都是一個獨立生命體的誕生。他的剪紙作品,全部的魅力,就是永不止步的創新,是全新麵貌的展示。他托人轉達我,書中的這一組剪紙,是他閱讀《群山——馬文瑞與西北革命》的感想,是他用自己的藝術語彙撰寫的閱讀心得,是一串表現形式獨特的思想的禮花,是把深厚的感情和感受借助於民間藝術的營養綻開的絢麗奪目的花朵。陝北人民對於“革命”有著世代難以割舍不了的情緣。“鬧紅”在人們心中播種下的幸福的種子蘊藏在幾代人感情裏。人們不是以自身功利的目的衡量“革命”的價值,而是以一種信仰的層次理解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曆史。“騎白馬挎洋槍,三哥哥吃的是八路軍的糧。”人民同革命者是血肉相連的。深刻的曆史永遠都不會過時,更不會被人遺忘。革命是深刻的,革命者的業績永遠鐫刻在人民的心中。郭如林同誌的一雙手,便是他的鋼釺錘鏨。他用那一雙靈巧的手,讓曆史複活起來,仿佛在黃河古崖上,鑿刻出美麗的圖騰。惟有陝北的人民才具有這樣的本領和方式。惟宥創造了曆史輝煌的人們,才得以享有這樣的榮耀。
感謝艾生同誌、如林同誌的勞動,在物俗塵上、貪欲橫流的年月,你們將寶貴的精力和時間,用於精神朝聖,用於偉大人生的讚禮,堪稱為真正藝術家的境界和作為,堅持到底,必成大器鴻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