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絕境中的悲情和沉迷(1 / 2)

蜀道難

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年輕的李白甫到京師,就以一首《蜀道難》折服了賀知章。這位令人尊敬的文壇長者將“謫仙人”這一崇高的稱譽慷慨贈予李白,並解下金龜換酒,連日沉醉在這片奇特的意境中。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你這個遠道之人為什麼在這裏?而我又為什麼在這裏呢?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它不但醉倒了有著滄桑閱曆的賀知章,也讓千載以下的我們神迷不已。

李白來自蜀中。那是一個被群山遮掩的盆地,“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隻有一條若隱若現的“鳥道”預示著一個遙不可及的天外世界。那億萬斯年的太白峨眉,是亙古洪荒所造就的難以逾越的屏障,是蒼茫的歲月為宇宙間這一蕞爾小國所設置的絕境。換句話說,對於蠶叢、魚鳧和他們的後人而言,那也是生命的極限,人們不能不匍匐在“鳥道”之下,滿懷著絕望和無奈,守候著人生的卑微。但那一線“鳥道”又透露了先民心中隱隱的期待。直到五丁力士出現,“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一條以壯士血肉鍛煉而成的蜀道蜿蜒而上,隱藏在先民心中的隱隱期待終於變成明晰的希望。這既是生命的抗爭,也是生命的獻祭。生命深處所隱藏的不屈意誌終於促成了自然和人類的和解,這險要的天梯石棧是人類生命和自然相融為一的象征,從此以後,

人類生命將和自然一起共享宇宙的蒼茫、艱難、雄奇。這是一幅壯麗而超越的生命景觀:時間的蒼茫、境地的險峻、壯士的慘烈,正是人們擺脫絕望和卑微的意誌,賦予生命以新的境界。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但蜀道之上卻能目睹“六龍回日之高標”和“衝波逆折之回川”的奇觀,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的至境,對於被壓抑在盆地中千萬年之久的蜀人來說,對於一直生活在卑微和庸俗中的芸芸眾生來說,它是一個神奇的夢想。正是這不絕的夢想,把一代代微不足道的生命送上了這條充滿了崎嶇和艱險的不歸之路:“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但是,一旦你踏上這漫長而深峭的絕道,生命將不得不再次體驗自己的渺小和卑微,但這卑微不再來自那種無所希冀、連歎息也沒有的絕望,而是來自那種如“飛湍瀑流”、“砯崖轉石”般湧動著的激情。這些激情伴隨著那些壯麗的夢想,並逐步取代了那些夢想,給旅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首先是艱難。九折盤盤的“畏途巉岩”使得攀登的過程越來越貼近苦難,當苦難作為一種真切體驗時時伴隨著我們的時候,希望就漸漸淡薄、漸漸離去,所以“捫參曆井”就不可能表現為天地鉤連的豪邁,而成了一種膽戰心驚的恐懼。就在“以手撫膺”坐地歎息中,人們忘記了自己攀登的目的,模糊了自己的信念:嗟爾遠道之人何為乎來哉?現實的苦難構成了生命之途,它使人不再自信如初。

其次是悲涼。“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漫山遍野的悲涼,在蒼山古木間飄過,像一道難以化解的古老的咒語,糾纏著人生艱難的旅程,注釋著人生的命運。蜀道難於上青天,前途漫漫,西遊難還,人永遠漂泊在這崎嶇的小道上,沒有終點,也沒有驛站,這就是失路之悲。而“雄飛雌從”的山鳥和長夜漫漫的“空山”,一明一暗地襯托出旅人難以掩飾的寂寞情懷。寂寞是因為渺小和失落,是因為無家可歸,是因為一切都在迷茫之中而難以訴說。這是加倍的淒涼,是一種掩飾不住的自我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