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個人休閑的時候,他是想拿起手機叫朋友來玩,還是想自己靜靜地看會兒書或者是散散步,這是內向和外向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內向與外向也大為不同。
多巴胺作用於交感神經,醒著的時候,交感神經控製我們的行為,休息的時候,就切換到了副交感神經。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區別在於:內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夠讓我們減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經,神經遞質是乙酰膽堿;外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夠讓人加速和戰鬥的交感神經係統,神經遞質是多巴胺。
又如大腦的區別,人類的大腦有四個主要的功能區域,相互獨立、彼此配合,分別為:大腦前葉、大腦後葉、左腦、右腦。
從大腦前葉和大腦後葉的區別來看,內向孩子的大腦前葉更加活躍,外向孩子的大腦後葉更加活躍。
在左、右腦之間,每個孩子都有占優勢的一部分:內向的孩子,左腦占優勢,孩子就更有邏輯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愛玩、愛交朋友。
外向的孩子善於表達、社交,與很多人混得很熟,因為他的知覺和情感的係統比較發達。
我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發現了孩子之間的不同。小朋友學說話有兩種學習方式:有的小朋友說一個字後再說一個字,說很多不連貫的話,有的小朋友則總是說連貫的話。我兒子如果沒有把一句話組織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說話。他喜歡想,想半天後,如果說不準,就停下來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腦裏組織出一句完整的話後,他才會全部說出來,是一個完整的意思。
我判斷他有點兒偏內向。
還有一個標誌性的事情是他在幼兒園時,一次過生日,我們把小朋友都請到家裏來玩。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把我們家鬧翻天了。嘟嘟一個人跑到房間裏哭了,他說:“他們為什麼還不走?他們太鬧了,我受不了。”
這從生理原因讓我們看到內向和外向的不同。當然,沒有所謂的優劣。
對內向孩子的理解與愛
蘭妮博士致力於研究內向,她分析內向有如下優勢: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熱愛學習,善於創造性思維,擅長藝術創作,情商高,精通談話,樂於自處,謙虛,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好公民,珍惜長期的友誼。
我覺得這提醒我們意識到內向的人有很多優點。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的優勢,外向的人身上也會有。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外向型的人看起來會更容易適應,人和人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內向的人看起來似乎要慢一點兒。這就需要家長幫孩子創造一個“耐寒區”,給內向孩子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成長要素。
第一,確保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家長不會強迫孩子成為一個他不願意成為的人,不會因為孩子總躲在人身後而憂心和焦慮,而是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從成人的角度分析,在一個人休閑的時候,他是想拿起手機叫朋友來玩,還是想自己靜靜地看會兒書或者是散散步,這是內向和外向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內向與外向也大為不同。
多巴胺作用於交感神經,醒著的時候,交感神經控製我們的行為,休息的時候,就切換到了副交感神經。
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的區別在於:內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夠讓我們減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經,神經遞質是乙酰膽堿;外向的人更多地使用能夠讓人加速和戰鬥的交感神經係統,神經遞質是多巴胺。
又如大腦的區別,人類的大腦有四個主要的功能區域,相互獨立、彼此配合,分別為:大腦前葉、大腦後葉、左腦、右腦。
從大腦前葉和大腦後葉的區別來看,內向孩子的大腦前葉更加活躍,外向孩子的大腦後葉更加活躍。
在左、右腦之間,每個孩子都有占優勢的一部分:內向的孩子,左腦占優勢,孩子就更有邏輯性,更注重思考;外向的孩子,更愛玩、愛交朋友。
外向的孩子善於表達、社交,與很多人混得很熟,因為他的知覺和情感的係統比較發達。
我在教孩子學說話的時候,發現了孩子之間的不同。小朋友學說話有兩種學習方式:有的小朋友說一個字後再說一個字,說很多不連貫的話,有的小朋友則總是說連貫的話。我兒子如果沒有把一句話組織得非常完整,他就不說話。他喜歡想,想半天後,如果說不準,就停下來又想半天,一直到大腦裏組織出一句完整的話後,他才會全部說出來,是一個完整的意思。
我判斷他有點兒偏內向。
還有一個標誌性的事情是他在幼兒園時,一次過生日,我們把小朋友都請到家裏來玩。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把我們家鬧翻天了。嘟嘟一個人跑到房間裏哭了,他說:“他們為什麼還不走?他們太鬧了,我受不了。”
這從生理原因讓我們看到內向和外向的不同。當然,沒有所謂的優劣。
對內向孩子的理解與愛
蘭妮博士致力於研究內向,她分析內向有如下優勢: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熱愛學習,善於創造性思維,擅長藝術創作,情商高,精通談話,樂於自處,謙虛,容易養成健康的習慣,是好公民,珍惜長期的友誼。
我覺得這提醒我們意識到內向的人有很多優點。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同樣的優勢,外向的人身上也會有。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外向型的人看起來會更容易適應,人和人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多,內向的人看起來似乎要慢一點兒。這就需要家長幫孩子創造一個“耐寒區”,給內向孩子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成長要素。
第一,確保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家長不會強迫孩子成為一個他不願意成為的人,不會因為孩子總躲在人身後而憂心和焦慮,而是知道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第二,要教他行事符合自己的氣質。幫孩子分析“哈利·波特”係列書中的人物角色:有人特別外向,愛開玩笑,經常組織大家聚會,甚至會為了團隊犧牲;還有人不愛說話,性格內斂。但是,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氣質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