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期關鍵幫助:孩子是無限的未來(2 / 3)

讓孩子充分地體驗成長的規律,這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是蒼天送給我們的禮物!

安全關鍵期,也叫“秩序關鍵期”。從一個搖搖晃晃的水的世界,從一個永不平靜的噪聲很大的世界,突然經曆了一次苦難,來到世界上,完全不同的處境勢必令人感到恐懼。

就像直升機把我們空降到一個陌生的區域,不知道這裏到底有多危險,內心充滿恐懼。如果有一個人站在遠處對你微笑,你就會感覺這裏是安全的。那麼,遠處微笑的人就是安全參照點。

安全關鍵期就是要把以前在媽媽肚子裏的經驗作為參照點。嬰兒要跟媽媽有一段體外孕期,六到八周要跟媽媽的身體在一起,聞到媽媽的味道,聽到媽媽的心跳,適應媽媽的氣息。這樣,他覺得來到這個世界,自己是安全的。

當他能把周圍的環境完整地記憶下來,銘刻在大腦皮層中的時候,可以作為安全參照點,這個環境就是他的窩了。所有的小動物首先信任的是自己的窩,因為媽媽一定會把窩建在非常安全的地方。

他會刻板地記錄下環境裏所有元素的位置和排列,以及完整的形象。比如,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家裏的燈在哪裏,如果換位置了,他就會焦慮。

這個時間大概有兩個月,但有的人會延續到1歲多以後,有的到2歲還會持續敏感。

沒有建立好安全感的孩子,會用一生發展的力量、生活的力量、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智慧來尋求安全感。這是很可怕的,因為不能確定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完全有建設性,還有可能是破壞性的。比如,有人得到的錢已經夠花了,但還是拚命地要。

沒有建立好早期的安全感的孩子,非常黏媽媽,本來跟媽媽在一起還在哭,還讓媽媽別走。當然,如果是媽媽晚上回來晚,孩子不停地找媽媽,這未必是安全感沒建構好。因為兒童的第一依戀人一定是父母,如果父母跟他的互相依戀關係建構得比較牢固,媽媽不在的時候,他會很難受。如果媽媽沒有按正常的時間回來,破壞了他的秩序,他焦慮是正常的,反而這種安全依戀是一個非常好的情況。

人類的神經是從頭往腳逐步發展的。吃手最早是從兩個月開始,四個月開始能夠抓東西往嘴裏送,六個月就達到高潮,七個月就開始逐漸朝手過渡了,九個月過渡到手的敏感期。我每次看到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吃手,讓他把手從嘴裏拿出來,都特別悲傷,覺得浪費了很珍貴的發展行為。

兒童是通過外顯行為去積澱內在的精神內涵的。起初,人類的神經元是沒有連接的,當孩子出生後受到環境刺激,才開始連接不同的信息。

比如,嘴巴啃到東西了,來自嘴的刺激讓神經元快速地連接,連接後就形成了心智模式。到了手的敏感期,見了危險的東西、不能動的東西、可能動的東西,如何去決定動哪些不動哪些、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依賴口的敏感期所建立起來的心智模式。

在口的敏感期,有人看到孩子出牙就給磨牙棒,這讓他隻有一個感覺。其實,啃到不同的東西,大腦的神經元有不同的體驗和不同的連接,可以刺激神經元更多地連接。當全世界隻剩下磨牙棒,就浪費了口的敏感期的發展。

還有人給安慰奶嘴,我看著可惜死了、心疼死了。安慰奶嘴隻有一種感覺,隻滿足吸吮的需求,並沒有發展大腦。

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是重疊的。孩子的一個行為模式建立起來以後,碰到新的東西,他不知道如何處理新的東西,會用舊有的模式去處理。比如,放在口裏試一下,然後再決定如何用手去支配它。人類的經驗就是新舊交替的。

到了腿的敏感期,所有孩子都出現同一種情況。以前,他會用腳走路,也會踏步,但是到腳的敏感期,他的腳突出地對他所踩到的環境非常癡迷,愛走不平的地麵。

比如,一個小孩兒爬台階,爬上去、下來,再爬上去。皮亞傑的發展心理學主張人類所有發展行為的本質都是愉悅,為了尋求愉悅,就會出現循環動作,大腦開始發展。

處於腿的敏感期的孩子,愛走地麵肌理特別豐富的地方。比如,下水道的井蓋,或者地麵磚的洞洞裏長點兒草的地方。

如果你硬要把他抱起來,不讓他走,他就哭、踢、鬧。

過了腿的敏感期,他就不想走了,反而讓大人抱。

很多爺爺奶奶最生氣的就是孩子有個時期到處跑,大人追不上。等後來真的會走了,指望他多走的時候,他又老讓人抱。

腿的敏感期,他癡迷於來自腳底的感覺,不斷去體驗來自腿的感覺。信息從腳到大腦的右腦,右腦把信息用神經元再傳遞給左腦,左腦的神經元把信息進行加工,形成了大腦的工作能力。

要想讓孩子將來學習好,都要通過這些學習。有的孩子一學走路,大人就給他穿上帶響笛的鞋,走一步、響一聲,聽到我心焦。這等於幹擾孩子去體驗、去感受來自腳的感覺,把來自腳底的信息在大腦裏幹擾了。他注意的是聲音,而不是注意來自腳的感覺。

1歲往後,孩子進入空間建構敏感期。

孩子會走路,能夠在空間移動,就走向了獨立。在手的敏感期之前,他就使用手,但是他沒意識到手,他隻意識到嘴巴。手的敏感期,他意識到手,就有了巨大的意義。不光是能把東西拿來填到嘴裏,還代表著一種象征。比如,握手代表著一種精神內涵。

腿的敏感期的時候,兒童發現了自己是可以獨立的。

一個安全感建構好的孩子,盡可能地離安全依戀對象越來越遠,去探索更遠處的事物,開始向空間探索。

當看到整齊的書時,他會通過他的外顯行為,比如通過自己的手的力量把整齊的樣子給打亂。這種新的模式是由兒童自己的力量所產生的,兒童會產生自我效能認知,這是自信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童年時沒有建構起自我效能認知,未來,再讓他對著鏡子喊“我很棒”,都沒有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