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女孩:讓女孩找到一生幸福的動力(2 / 3)

狗見到一個人,它就叫,見到另外一個人,它就不叫,這是因為它能夠聞出來這個人心中的恐懼,也能夠聞出來另一個人根本不怕它。狗能夠分辨人的氣味多達兩百多種,比人能夠分辨的氣味要多得多。

嬰兒可能在這方麵比動物還要靈敏,不要在孩子麵前假裝,你要盡量做到自己的情緒舒緩。

爸爸在這時候如果能夠帶著孩子瘋玩,把孩子拋起來,帶著孩子轉圈,孩子“咯咯咯”地笑,孩子長大之後的抗壓能力會更強。因為孩子很小的時候,家裏個頭最大的人是爸爸,孩子其實挺怕他的。孩子就會觀察,這個人對我是威脅還是幫助?當她發現爸爸其實挺溫和,還跟自己開玩笑和玩的時候,孩子就會一下子放鬆下來。

作者特別提到了“早教”,我們在生活中看到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去上早教班。父母坐到外邊一個小凳子上拿著手機看,這段時間不用管孩子了,這是完全錯誤的方法。因為孩子這時候需要的根本不是別人,也不是那些塑料球,孩子需要的是父母陪自己玩。作者說:“我很想說,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遠離任何打著‘早教’旗號的產品和場所。我沒這麼說,但真的很想說。”

這個階段,孩子對別的孩子並不太感興趣。她在3歲以後,才可能慢慢對別的孩子感興趣,但是小時候,她對那些肉乎乎的嬰兒沒有任何興趣。所以,不要把孩子扔給早教班,也不需要這時去學音樂、畫畫。父母陪著她玩是最好的。

第二階段:2~5歲的孩子要開始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了。

很多人給女孩買玩具,比如芭比娃娃等。其實沒有必要買這類玩具,因為女孩也可以成為科學家。要讓孩子自己來挑,可以買一些積木,去培養孩子的空間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要把這些扼殺了。

要減少成堆的玩具,如果一個孩子的家裏堆滿了芭比娃娃和各種各樣的布偶,其實反倒會限製她的思維能力,會讓她覺得無趣。對孩子來講,一些小紙盒、蠟筆、顏料,不會傷害到她的一些棉花之類的東西都很不錯。

在此,我想推薦一本日本的經典書《窗邊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黑柳徹子是一個“奇怪”的小女孩,她被原本的幼兒園拒絕,因為老師覺得她太調皮,完全搞不定。

後來,媽媽把她送到了巴學園。巴學園的校長給了孩子們充分玩的空間,允許他們的衣服不那麼幹淨,允許他們隨便玩到處撿來的東西。小豆豆在巴學園得到了深深的理解和滋養一生的快樂。

所以,我們在家庭中,給孩子一些創造性的東西,哪怕看起來亂七八糟,玩就好了,不要苛求幹淨、完美。

女孩不需要太美。很多媽媽自己很愛美,覺得女兒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孩子被弄得特別好看,導致的結果是孩子會束手束腳。女孩不敢搞髒、搞亂,就什麼都不敢試了。這時候,她的創造力會被大幅扼殺。

如果女孩在很小的時候過度關注自己是否漂亮,她長大了以後,心理會有很多負擔,會天然地認為自己是女人,就是要美一點兒。這會減少一個人的人格獨立性。

穿舒服的衣服就好了,讓孩子爬來爬去都沒問題的,髒點兒也不要緊。她玩得很開心,甚至能夠練武術的寬鬆的衣服,對孩子來說最合適。

2~5歲,還要幫助女孩去建立規矩和方法,幫她建立邊界。完全放縱,養出來的孩子就會根本無視別人的存在:吃飯的時候,滿桌子挑自己想吃的,跟別人根本不打招呼,在任何地方大聲說話,什麼東西都敢拿腳踢。

當女孩開始學習和探索世界時,父母努力給她創造一些能夠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環境。作者的建議是沒必要過早地要求女孩學習小提琴,開始得過早反而損傷智力。此時,安全感和與父母在一起依然很重要。

第三階段:5~6歲的女孩開始對別的孩子感興趣了。

她會覺得有幾個玩伴在一起很有意思。這時,她已經上幼兒園,開始準備上小學了。

父母要不要介入她的人際交往?要視情況而定,最好是不要過早介入。要觀察孩子,當她需要幫助,為此煩惱時,你可以跟她討論,可以用情感引導的方法幫助她去了解他人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讓她去聯想結果,幫助她學會一些最基本的與他人相處的方法。

作者推薦了七個工具:

1.享受彼此的陪伴

女孩要對別人表現出友好,比如說人和人見麵了,要握手;人和人告別的時候要說“再見”,放鬆身心,享受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光。

2.分享

女孩有時候不能隻顧自己,要懂得偶爾放棄自己的一點點需求。

3.同理心

要讓她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感受。我建議,當女孩看到動畫片裏的人物受傷時,可以問她,這個人物現在是什麼感覺,來增加她對同理心的理解。

4.控製攻擊性

我見過有的孩子,沒說兩句話就來上一拳。有的父母還很開心的,覺得自己的孩子沒吃虧,但是你要知道,攻擊性行為不加控製,長大了之後,她就會更加容易傷害到別人。

5.學會道歉

學會真誠地對別人說“對不起”。

6.能夠覺察情感

嘟嘟小時候,有一次哭得特別傷心。我問他:“嘟嘟,你為什麼這麼難過?”

他說:“我不告訴你。”

我說:“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他說:“我不能說。”

我說:“爸爸並沒有生氣,你跟爸爸說說,你到底為什麼哭得這麼難過?”

他說:“我如果說出來,我覺得你肯定就要氣死了。”

我就猜,我說:“你是不是覺得爸爸不愛你了?”

他“哇”的一下就哭了,他說:“對。”這就叫作“理解了對方的情緒”。

我說:“你能說‘我如果說出來,我覺得你肯定就要氣死了’,就證明你知道爸爸是愛你的。”我跟他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他慢慢地就平複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