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合作黨。建於1917年,由英國合作社聯合會建立。合作社聯合會是全國性的消費者合作社和其他合作社的聯合組織。合作黨建立時的宗旨是使合作社運動在議會和地方政權中有自己的直接代表。1918年,該黨首次參加大選,並獲取一個席位。自此,它同工黨結成聯盟,它所推出的候選人都打著“工黨和合作黨”的旗號,它的當選議員算在工黨的議員數字內。1926年,工黨與合作黨達成協議,規定各地合作社組織都得參加各地選區工黨組織。這實際上等於是合作黨以集體名義加入工黨。合作黨代表中下層小商人和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主張合作運動,支持工黨的政策。1987年該黨在下院中有9名議員,上院中有7名議員。自1924年以後,曆屆工黨政府中都有合作黨的成員。在組織上,合作黨是合作社聯合會的政治代表。合作黨設全國執委會,由各個合作社選出。各合作社設合作黨基金,用以資助合作黨即工黨的候選人和其他支出。合作黨的黨員分個人黨員和集體黨員。1987年時,該黨有個人黨員15,000名,集體黨員8,000千名。合作黨的基層組織是地方黨支部,個人黨員在地方支部中活動。合作黨的黨刊是名為《宣言》的雙月刊,發行量為35,000份。現在合作黨是“國際合作社聯盟”的成員。
(三)社會主義團體及其他政治團體
1.社會民主聯盟。社會民主聯盟是工黨的創建者之一。然而該組織對工黨的影響很小,而且它的組織變化較大。1881年海德門創立民主聯盟,1884年改名為社會民主聯盟。同年底,聯盟發生分裂,以愛琳娜·馬克思(馬克思的小女兒)和艾威琳等人為首的左翼退出聯盟,另組社會主義同盟。1887年,無政府主義者操縱了同盟,愛琳娜等人退出同盟,到1990年,同盟瓦解,自行解散。
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之初,社會民主聯盟提出的應以社會主義和階級鬥爭為指導的主張兩次被黨的大會否決,聯盟於1901年便宣布退出工黨,這時它有盟員9,000人。1907年聯盟改名為社會民主黨,1911年,在社會民主黨基礎上形成英國社會黨。
2.費邊社。建於1884年,它也是工黨的創建者之一。在獨立工黨退出工黨後,費邊社在工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綱領理論方麵,費邊社幾乎成了工黨的思想庫和理論基地,費邊社會主義成了工黨綱領政策的理論基礎。費邊社以古羅馬統帥費邊·馬克西姆斯的名字命名(費邊在同北非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戰爭中,以善於迂回和避免決戰的戰術取勝而著稱),鮮明地標誌出了費邊社的改良主義性質。費邊社雖人員不多,在成立初期隻有4,000個成員,1901年時隻有861人,但它的能量很大。工黨的許多領袖人物和理論家都出自費邊社。如艾德禮、托尼·本、蓋茨克爾、拉斯基(工黨左翼理論家)、詹金斯(曾任工黨副領袖和歐共體主席,後成為社會民主黨的主要創始人)、希利(曾任工黨副領袖)等。麥克唐納也先是費邊社成員,然後加入獨立工黨的。1912年建立了費邊研究部,後來該部變成了工黨研究部。費邊社在工黨內屬中左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費邊社曾站在沙文主義立場上,支持英國參戰。1931年成立了獨立的新費邊研究局。1938年該局和費邊社合並組成新費邊社,以研究各種社會和經濟問題為名,傳播改良主義思想。40年代初,該社成立了殖民地局和國際局,1958年殖民地局改成聯邦局,1963年聯邦局與國際局合並,致力於研究殖民地問題和外交問題。1889年費邊社出版了一係列在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書,其中包括《費邊社會主義論叢》,該書第一次係統地、公開地闡述了費邊社會主義理論。現編有期刊——《費邊論叢》。’費邊社除有全國性機構外,還有62個地方組織,其中一個在盧森堡。平均每個地方組織有30人。費邊社還有—個附屬的青年組織——“青年費邊”,1992年時有社員4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