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工黨的黨內鬥爭(2)(1 / 3)

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工黨內部的鬥爭又發展起來了,左右兩派之間在內外政策上的分歧又暴露出來。在內政上,威爾遜政府為緩和英鎊危機而執行的緊縮政府開支,提高一些消費品的間接稅和凍結工資的政策,引起左派的不滿和反對。在外交上,工黨領導人提出的“在條件適當時英國將參加共同體”的主張也遭到左派的反對。威爾遜政府越來越向右擺動,這使黨內左派感到失望,於是工黨議會黨團內部的左派勢力重新集結起來,組成了“論壇派”。在這之前,工黨內部就已出現了一些左派組織,不過他們基本都是在議會外活動,並且觀點龐雜,步調不一,沒有對工黨領導權構成直接的威脅。而“論壇派”則是在議會內活動並奮力奪取黨的最高領導權。“論壇派”因以《論壇》周刊為活動基地而得名。其成員許多是記者、作家和工會活動家。接替比萬任《論壇》主編的富特就是一名知名的記者。“論壇派”的崛起是工黨日漸左傾和右派逐漸失勢的標誌。不過在60年代下半期,“論壇派”的影響還比較有限,其主要活動是批評威爾遜政府的內外政策。1970年工黨在大選中失敗。這以後,大工會的領袖也向左傾轉變。“論壇派”便同左翼工會以及議會外的各個左派團體互相配合,遙相呼應,開始有步驟地在黨內爭奪權力,直至最高領導權,以便能夠直接參與製訂、貫徹黨的政策,而不僅僅是充當壓力集團。與此同時,左派在失去了自己的領袖威爾遜之後,又有了新領袖,這就是托尼·本。托尼·本出身貴族家庭,然而卻具有左傾思想,25歲時當上了下院議員,他有令人目眩的口才。他的思想具有民粹主義傾向,主張用群眾民主來代替議會民主,讓群眾直接參與企業各級管理,工會有權監督私人企業,管理國有化企業,直到管理整個國家經濟。“論壇派”出現後,他經常充任該派的發言人。所以,進入70年代,左派勢力迅速發展。70年代初,“論壇派”約有50個議員,到1974年已有80人,加上其支持者,左派議員已達到100人。同時,左派在工黨執委會和影子內閣中的人數也不斷增加。1973年左派掌握了執委會,在全部29名委員中,左派占15名,右派占14名,左派主要人物托尼·本和富特都進入執委會。1974年當威爾遜再次上台執政時,“論壇派”老將伊恩·米當選為工黨議會黨團主席。不僅如此,在54個新議員當中,有26人是論壇派,而且,論壇派有多人參加新內閣,其中托尼·本任工業大臣,富特任就業大臣。

在論壇派不斷壯大的同時,其它左派組織也在發展。1973年,一批左派議員在下院聚會,成立了另一個左派組織——“爭取工黨民主運動”,宗旨是在工黨內推行左傾政策。該組織得到了“論壇派”的支持。同年,該組織為工黨執委會起草了《1973年工黨綱領》,並在工黨年會上通過。這個綱領要求在英國大規模地實行國有化,是一個非常激進的左傾綱領。它的通過表明工黨年會已為左派把持。

工黨右派在左派步步緊逼的聲勢麵前試圖守住陣地,於1974年聯合中間派議員組成“宣言派”,同“論壇派”對抗。工黨內部鬥爭升級。這之後,右派還相繼成立了“爭取工黨勝利運動”和“社會民主聯盟”等黨內組織,以抵抗左派的進攻。然而右派仍處於明顯劣勢。1976年威爾遜感到難以應付經濟危機和黨內鬥爭加深的危機以及政府地位日益不穩的危機,於3月份突然辭去職務。繼任首相和黨的領袖卡拉漢雖屬右派並力圖為右派支撐局麵,但已無力扭轉大局。不久,在同年10月黨的年會上,富特被選為副領袖。左派已進入最高領導層。

1979年5月工黨在大選中失敗下台。此後,左派更是咄咄逼人,加快了爭奪領導權的步伐。他們打出的旗號是以追究黨的領導層在大選中失敗的責任為名,要求徹底改變黨的政策和黨章規定的權力結構,加強黨內民主。在1979年的年會上,以托尼·本為首的左派提出了修改黨章的三個提案:1)改變黨的領袖隻由議會黨團選舉產生這一製度,領袖要由工會代表、地方黨組織代表和議會黨團一起選舉產生;2)現任議員不再是下屆大選時當然的議員候選人,其候選人資格需經選區黨組織重新審定;3)取消領袖控製製定黨的競選綱領的權力,而改由黨的執委會掌握此權力。這三項提案的目的是要削弱議會黨團和領袖的權力,同時加強左派占優勢的工會、地方黨組織和工黨執委會的權力。後兩項提案獲得通過,這是工黨30年來所進行的最大的改革,左派取得了奪取領導權的—個決定性的勝利。

年會過後,卡拉漢辭職。在1980年的年會上,富特當選為工黨正領袖,副領袖是右派的希利。黨的最高職務落入左派之手,長期由右派把持領袖職位的局麵結束了。但是,左派的奪權鬥爭並未就此結束,因為黨的最重要機構,即議會黨團仍為右派和中間派所控製。在1981年1月的工黨特別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左派的提案,規定,今後選舉黨的領袖和副領袖的權力屬於新建立的選舉團,在選舉團內,工會選票占40%,地方黨組織的選票占30%,議會黨團的選票僅占30%。這樣,議會黨團選舉領袖的權力幾乎被剝奪。至此,左派的既定目標完全實現,奪權鬥爭獲得全麵勝利。這一結果給工黨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