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工黨的黨內鬥爭(1)(1 / 3)

同保守黨相比,工黨的黨內鬥爭要激烈得多,黨內派係,尤其是左派與右派之間的界限要明確得多。有的專家認為,英國階級力量對比不是通過保工兩黨的鬥爭,而是通過工黨內部左右兩派之間的鬥爭體現出來的。工黨的黨內鬥爭曾對工黨的發展產生過非常深刻的影響,製約工黨的革新和壯大,至今這種黨內鬥爭仍影響工黨順利走向執政之路。

一、黨內鬥爭的回顧和概況

工黨黨內鬥爭的尖銳激烈有其深刻的曆史根源,黨內的許多矛盾都是先天就有的。

早在二戰以前,工黨就已發生過三次分裂。

工黨成立第二年,社會民主聯盟便宣布退黨,原因是黨的成立大會和第二年的會議拒絕了它提出的工黨應以社會主義和階級鬥爭為指導原則的主張。這是工黨的第一次分裂。當時費邊社和獨立工黨也有矛盾。1922年,獨立工黨領袖麥克唐納出任工黨領袖,並於1924年和1929年兩度擔任首相職務。1931年,以麥克唐納為首的工黨政府因預算問題發生嚴重分歧,導致內閣辭職。之後,麥克唐納在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支持下,競甩開工黨,獨自與自由黨和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他本人任首相。領袖的背叛激怒了工黨的多數黨員,於是工黨將自己的領袖開除出黨。麥克唐納便和一些因參加聯合政府而與他同時被工黨開除的人另外組織了一個國民工黨,與工黨相對抗。這是工黨的第二次分裂。麥克唐納的分裂活動使工黨嚴重受挫,1931年10月大選時,工黨在下院的席位由原來的288席下降到52席。麥克唐納推行右傾保守主義的政策,遭到獨立工黨的反對,於是成了它脫離工黨的理由,1931年它便單獨參加競選,1932年宣布正式退出工黨。工黨第三次分裂。總的來講,二戰前工黨的幾次分裂對工黨的打擊隻是暫時的,由於當時英國的經濟、政治形勢以及工人運動狀況對工黨的發展很有利,工黨的力量還是發展很快,到1935年大選時,工黨獲得154個席位,這表明它已穩固地取代了自由黨的第二大黨的地位。

工黨內部的派別經過不斷重新組合、演變,到戰後形成右派和左派以及極左派和中間派等派別和其它一些派別組織,其中右派和左派勢力最大,而且它們之間的鬥爭最為激烈,給黨的影響最為嚴重。戰後以來,直到80年代初,貫穿工黨黨內鬥爭的一條主要線索就是左派反抗把持領導權的右派的鬥爭,並不斷發展壯大,最後奪取領導權。這一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和三個高潮。

兩派鬥爭的第一個高潮是1946—1957年,鬥爭焦點是工黨政府的對外政策。

從工黨成立到80年代初,工黨的領導權基本上都由右派把持。戰後第一屆工黨政府的主要成員都是右派,如首相艾德禮,財政大臣道爾頓,外交大臣貝文,樞密大臣莫裏遜等。這屆政府也容納了左派人物,如左派的代表人物比萬任衛生兼住房大臣。以外交大臣貝文為首的工黨右派製定了一個聯美反蘇的外交政策。貝文認為,二戰結束後,英國所麵臨的主要威脅是來自世界頭號陸軍強國蘇聯,因此他采取了聯美反蘇、重整軍備的方針,積極推動美國插手歐洲事務,促成了西歐各國接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發起組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致使冷戰全麵展開。工黨左派認為,這種對外政策沒有一點社會主義的味道,完全是保守黨外交政策的繼續。左派活動家紛紛寫文章抨擊貝文的外交政策。1946年,工黨左派議員組織了一個名為“保持向左”的集團,並於次年出版了名為《保持向左》的小冊子。他們反對英國加入北約和重整軍備,攻擊接受馬歇爾計劃將使英國喪失自由和民主。1946年工黨年會上,左派提出動議,要求修改英國的對外政策,對蘇聯采取較為和解的方針,被右派領導拒絕。以後左派又多次提出類似的提案,均被否決。尤其是發生了1948年的捷克事件和封鎖西柏林通道的事件後,更使右派得到了反擊左派的武器,左派連遭失敗。

1949年,根據北約重振軍備的要求,財政大臣蓋茨克爾提出了一個增加軍事費用的預算案。這時正逢英鎊宣告貶值,英國經濟麵臨嚴重困難,所以在預算案中又提出削減全國療養費用。比萬認為這破壞了他製訂的全民免費醫療製度,一怒之下辭去了他在內閣中的職務,以示抗議。另兩位左派大臣一一貿易大臣哈羅德·威爾遜和供應大臣約翰·弗裏曼——因同情比萬也一同辭職。左派還反對政府支持美國發動的侵朝戰爭和重新武裝西德的政策。以比萬為首的70多個工黨左翼議員在工黨議會黨團內部形成了一個反對派,即比萬派。他們得到一些選區黨組織的支持,並利用比萬主編的《論壇》周刊作輿論工具。這時,比萬派約占工黨議員總數的1/4,黨內形成了兩派公開對立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