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大選,工黨雖然獲勝執政,但得票率和席位卻大大下降,隻得到6席多數。這時工黨領袖們年老多病、精力衰退,貝文等人去世。艾德禮感到難以繼續執政,便於1951年10月提前舉行大選。結果工黨失敗下台。這次大選失敗一方麵是由於經濟狀況惡化,另一方麵是因日趨嚴重的黨內鬥爭使黨的威望下降。
工黨下台後,左派不但不吸取教訓,反而覺得不再需要照顧黨的執政地位了。他們在一些左翼工會的支持下對右派領導的外交政策進行更猛烈的批評,並在許多問題上在議會中與之作對。1954年2月,工黨議會黨團就重新武裝西德問題進行討論表決時,左派堅決反對,右派的提案僅以微弱多數獲通過。比萬為了表示抗議,退出影子內閣。左派的多次造反激怒了右派領導,1955年,右派領導決定把比萬開除出工黨議會黨團。
內耗使得工黨在1955年大選中再次敗北。這以後,黨內左派勢力不斷發展,比萬擔任了黨的司庫這一重要職務,一些大工會也落入左派之手。但這時,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使兩派鬥爭緩和下來。1956年2月蘇共召開二十大,同年6月波蘭發生了波茲南事件,10月又發生了波蘭人民反對蘇聯幹涉的十月事件,同一月又發生匈牙利事件,蘇軍坦克開進布達佩斯,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一係列事件對英國國內政治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工黨左派代表人物比萬改變了自己的立場,由反對英國擁有核武器變為支持英國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同時右派也作出和解的姿態,1958年接替艾德禮任工黨領袖的蓋茨克爾任命比萬為影子內閣的外交大臣。比萬與右派合好,比萬派失去領袖,進而解體。持續十年多的兩派在外交政策上的鬥爭暫時告一段落。鬥爭結果是左派改變立場,雙方妥協,但這期間,工黨卻兩度在大選中敗北,內部不團結是原因之一,盡管還不是主要原因。
兩派鬥爭的第二個高潮是1959—1964年,鬥爭焦點是修改黨章第四條,同時交織著在工黨防務政策上的鬥爭。
從1951年保守黨上台執政以來,英國經濟出現日益繁榮的局麵,保守黨的聲譽不斷上升,麥克米倫抓住有利時機於1959年提前舉行大選,又一次擊敗工黨。麵對接連三次大選失敗,在野十幾年的處境,工黨領導集團一方麵覺得必須改變長期在野的局麵,因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政黨,如果長期不能執政,勢必要衰落下去,更談不上實現什麼民主社會主義了。另一方麵,他們認識到工黨失敗的原因是黨的綱領不能吸引大多數選民。隨著英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中間階級越來越擴大,而工黨原有的社會主義目標和國有化方針對這些人沒有吸引力,進而把他們推向了保守黨一邊。為了扭轉工黨的困難局麵,右派領導入主張去掉工黨的意識形態色彩.以改善本黨在選民中的形象。早在1956年,工黨右派理論家克羅斯蘭就發表了《社會主義的未來》一書,較係統地闡述了右派的思想,為工黨的自身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克羅斯蘭認為,要想保持工黨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須把工黨由原來的工人階級的黨改變成麵向全體選民的全民黨。為此,工黨就應該修改含有社會主義內容的黨章第四條。而黨內左派則與此針鋒相對,他們認為工黨之所以成其為工黨就是因為有了黨章第四條,絕對不能觸動這一條,工黨不能放棄公有製原則和實行國有化的方針。1959年10月大選結束後,工黨右派領導人再也忍不住了,決定和左派攤牌。蓋茨克爾召開特別會議,總結失敗教訓,提出刪去著名的黨章第四條,並代之以“混合經濟”的內容,結果遭到黨內左派的激烈反對,由於左派得到了多數工會代表的支持,右派領導無法取得多數的支持,特別會議沒有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