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0月,在工黨年會上,右派又一次提出修改黨章的動議,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多數工會代表反對下,右派的提案被否決。不僅如此,年會還通過決議,無條件地肯定了黨章第四條原來的寫法,並責成工黨執委會起草一個決議,以供未來的工黨政府作為實施進一步國有化的綱領。執委會起草了一個名為《工黨的目標》的聲明,並在這個年會上通過。不過這個聲明在闡述黨章第四條時采用了折中的辦法,提出公有製將采取不同的形式,包括國營、地方公營和集體企業,也包括有公方參與的私營。這實際上等於承認“混合經濟”也是公有製的一種形式,不一定非要通過國有化來實現工黨的目標。以後工黨在大選中的政策,就依據這種較含糊的解釋所能允許的範圍來製定和改變。這次交鋒,雙方以妥協告終,基本打了個平手,但左派略占上風,因為此後工黨政策雖有變化,但並不是根本性的改變。
在黨內兩派進行修改黨章之爭的同時,又交叉著在防務政策上的鬥爭。左派從反對戰爭,反對核武器的立場出發,提出工黨采取單方麵核裁軍的要求;右派堅決反對這種主張,認為麵對蘇聯的威脅,英國應當擁有自己的核威懾力量。就在1960年10月的工黨年會上,左派的提案以很少幾票的多數獲得通過。右派極為氣憤,蓋茨克爾發表演說,宣稱他將“戰鬥!戰鬥!再戰鬥!把決議翻過來,以挽救我們所熱愛的黨。”右派組織起了名為“爭取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組織,同勢力不斷發展的左派相對抗。雙方旗鼓相當,互不相讓。在1961年的年會上,兩派又一次就英國應否保留核武器問題進行較量,結果右派獲勝,右派的讚成核防務政策的提案被通過。
1963年,黨的領袖蓋茨克爾因病去世,右派失去了領導重心,結果選出了原屬左派,後轉變成中派的哈羅德·威爾遜出任工黨領袖。這時,工黨左右派都感到黨在野的日子太長了,如果還不上台執政,將要衰落下去,兩派必須停止爭吵,擁護新領袖的領導,以爭取大選的勝利。這樣,兩派都有合好的願望,而新領袖威爾遜本人也具備把兩派團結在一起的條件和能力。
威爾遜出身於普通知識分子家庭,曾在牛津大學讀書並任教,是個經濟專家。他29歲時就擔任了艾德禮政府的公共工程部政務次官,31歲時被艾德禮任命為內閣大臣,是英國曆史上最年輕的政府內閣成員之一。以後,他又擔任過工黨影子內閣的財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一向被譽為“工黨的神童”。他精明務實,有學問而不是教條的學者,熟悉工人問題又不重複階級鬥爭的詞句,他原屬比萬派,曾和比萬一起造艾德禮右派領導人的反。但是後來他又演變成中派,遊離於左右派之外,所以有人說他是個機會主義者。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被左右派都接受。他在社會上有“無階級”的形象,頗受歡迎。尤其是他才華橫溢,口若懸河,因此在議會辯論中,保守黨領袖霍姆勳爵完全不是他的對手,因為後者即不懂經濟,又訥於言辭。威爾遜任領袖不久,便推出了他頗具新意的政策思想,主要內容是提倡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號召科技、經理人員同工黨合作,改造工業,發展經濟,有計劃地建設和發展新的社會。他的這一政策思想很引人注目。1964年9月,工黨在大選中以4席多數險勝,結束了長達13年的在野時期。黨內兩派也暫時停止內訌,黨內關係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兩派鬥爭的第三個高潮是1966—1981年,鬥爭的焦點是爭奪黨的領導權。這段時間,左派力量不斷發展並最後奪取黨的領導權,進而引發黨的分裂。
1964年工黨執政後,開始比較珍惜好不容易得來的執政地位,兩派都十分注意保持團結。再加上威爾遜本人也努力以保持兩派平衡的方式來維係黨的團結。他組成了一個包納左右兩派代表人物的內閣,同時他也盡量回避談論象黨章第四條這樣的敏感問題,而是提出技術革命的口號,以此來統一全黨的思想。這樣工黨享受了少有的兩年黨內和平。
1966年3月,威爾遜利用經濟形勢好轉,工黨聲望上升的機會提前舉行大選,工黨以97席的穩定多數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