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工黨的黨內鬥爭(4)(1 / 3)

一、工黨的改革

工黨的改革經曆了金諾克、史密斯和布萊爾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有連續性,也有區別。

第一階段:1983至1992年

1983年大選慘敗後,富特辭去領袖職務。屬於左派的尼爾·金諾克當選為新領袖。金諾克是礦工的兒子,早年受過階級鬥爭學說的熏陶,在工會中做過多年教育工作,當過13年工黨議員和4年工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是一個深為工會喜愛的左派議員。他受過大學教育,當過講師,為人靈活機敏,能言善辯,總是給人以朝氣蓬勃、春風滿麵的印象。他任工黨領袖時年僅41歲,被認為是一位哈羅德·威爾遜式的強勢領袖。金諾克任領袖後的首要任務就是使全黨團結起來。他為此做了許多努力,比如他支持持中右立場的羅伊·哈特斯利任黨的副領袖,兩人同心協力團結黨內左右派,盡可能平息黨內多年的內訌,取得一定效果,到了1985年的年會上,左右派都一致抨擊撒切爾政府的高失業率,而不是互相攻擊。然而,到1987年大選失敗以前,金諾克仍是站在左派的立場上,右派的牽製仍然存在。在處理黨內關係上,他的方針是力圖同黨內右派修好,同時壓製極左派。在1985年的年會上,他狠批了黨內極左派,受到年會大多數代表的熱烈歡迎。1987年6月大選失敗使金諾克認識到了工黨堅持左派的政策沒有出路,於是他采取了向中間擺動的策略,並開始了工黨的重建工作。用金諾克自己的說法是建立工黨“新模式”。在政策方麵,他逐漸擯棄難以為大多數選民接受的左派的政策。在1987年10月的工黨年會上,他呼籲全麵審查黨的政策。1988年2月,他發表了題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和價值》的聲明,直接表明了工黨的政策變化。聲明中提出黨的宗旨是建立—個“真正自由的社會”,這就等於放棄了原來黨綱中的建立一個“無階級社會”的提法。聲明還放棄了國有化的方針,承認和肯定了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市場經濟。在外交政策上,金諾克也放棄了他早年的激進立場,開始嚴厲地譴責蘇聯的極權專製製度,支持英國加入歐共體和實現歐共體的一體化。在組織方麵,他逐步排擠黨內左派,盡力吸收中間派和右派進入影子內閣,同時采取一些措施削弱左派的勢力。此外,他還采取一些措施加強了領袖和議會黨團的權力,擴大個人黨員的權利和作用,進而削弱了工會的影響和作用。經過幾年的努力,工黨在完成了政策轉變的同時,也基本上實現了黨的團結。1992年4月大選,工黨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又一次敗北,但所獲席位有明顯增加。1987年大選,工黨獲得229個席位,比保守黨少147席;而1992年大選,工黨獲271席,比保守黨少65席。而在大選前的民意測驗中,工黨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迫使梅傑將原定大選時間推遲。這表明工黨的地位和力量有了明顯恢複。

第二階段:1992至1994年

1992年大選結束後兩天,金諾克引咎辭職。經過3個多月的磋商協調後,在7月18日的黨的特別會議上,選舉出了新領袖——約翰·史密斯。史密斯任領袖時53歲。他是工黨資曆最深的黨員之一,16歲就加入工黨,60年代開始進入政界,從70年代起一直是下院議員。在1975—1979年的威爾遜——卡拉漢政府內曾任能源和財政大臣。他在黨內享有很高的威望,被選為領袖時得到91%的選票。史密斯任領袖後力圖“改錯、變革”,棄舊圖新。一方麵他試圖改掉過去工黨內部派係林立的狀態,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合作的領導集團。另一方麵,他提出要進行黨的自身變革,徹底改變工黨的形象。

史密斯的改革繼承了金諾克時期的改革成果。他繼續調整黨的政策,向中間階級靠攏,同時削弱工會在黨內的權力。在1993年的年會上,史密斯實現了將選舉領袖的選舉團的構成比例改為工會、選區工黨和議會黨團各占1/3(以前是工會占40%,選區工黨和議會黨團各占30%);同時,取消了工會在選舉中的集體投票製,實行一人一票製。

同金諾克的改革所不同的是,史密斯注意拉開工黨同工會間的距離。他認為工會在選民中的形象和聲譽不好,同工會保持過密的關係會影響選民對工黨的支持。在史密斯的領導下,工黨已更加團結,更加有活力,因此才在1994年5月的地方選舉中取得重大勝利。可是,正當工黨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史密斯因心髒病突發去世,使工黨失去了一位深孚眾望的領袖。很多觀察家都曾認為史密斯會成為英國下屆首相。英國首相梅傑說:他對史密斯的突然逝世感到“極為震驚和悲痛”,“史密斯的逝世,不僅使我失去了一位強有力的對手,而且使我失去了一位我所喜愛和尊敬的人。”撒切爾夫人說,史密斯的逝世是英國的一個巨大損失。工黨對史密斯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黨總部的辦公大樓命名為“史密斯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