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黨的前途
經過三代領導人的改革,工黨已充滿活力。從1994年起的多次選舉(包括94年5月的地方議會選舉,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和英國議會補缺選舉,12月的國會補缺選舉,95年4月的蘇格蘭地方議會選舉,5月的英格蘭與威爾士地方議會選舉,7月的國會補缺選舉),工黨都取得顯著勝利;各種民意測驗也表明工黨在選民中的支持率遠遠高於保守黨。看來1997年大選(如果保守黨政府不提前舉行大選),工黨是勝券在握,工黨上台執政隻是個時間問題。
然而,工黨雖然大有希望在97年上台執政,但是它若想象保守黨那樣來個幾連冠卻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同保守黨相比,工黨有許多難以克服的弱點。
首先是理論。工黨原有的費邊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理論和政策顯然已不適應英國社會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在80年代初,左派掌權時所推行的極左政策更是嚇跑了一大批選民。自1979年以來,工黨連續4次在大選中失利,主要原因是政策問題,組織分裂隻是次要因素。如1983年大選,即使將工黨所獲席位和自由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所得席位加到一起(232席)也遠遠少於保守黨的(397席)。目前,工黨正在改變綱領政策,但是對工黨來說有一個兩難的問題,政策太靠右,和自由民主黨及保守黨的界限就不明確,工黨就失去了自己的階級特色,這樣一來,工黨就有喪失自己的根基的危險。工黨既不丟掉“社會主義”的旗號,保持左翼政黨的麵目,又能有吸引選民的政策,這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如果工黨上台,經濟問題將是關鍵性的問題,而工黨在發展經濟上缺乏經驗,布萊爾的新政策能否奏效要受到許多因素的製約。再者,從整個西歐左翼政黨的執政情況來看,除瑞典社會民主黨等幾個小國的左翼政黨外,多數左翼政黨都在本國政治中處於相對劣勢,很少長期連續執政。
其次是與工會的關係。工黨與工會有著傳統的特殊關係,而且在財政上對工會有著很大的依賴性。曆史經驗表明,同工會保持過密的關係對工黨自身的發展和獨立決策非常不利;但是若失去工會的支持,工黨不僅在組織上會被大大削弱,而且在財政上也會出現問題,而沒有雄厚的財政基礎,工黨是很難發展壯大的。如何處理好同工會的關係,使之有一個最佳的度,對目前的工黨來說也是個難題。
再次是組織問題。工黨內部左右兩派的鬥爭和派別組織活動是個生來具有的問題。目前,工黨看來是比較團結,94年的領袖選舉和95年的黨章修改雖有鬥爭,但沒有引起黨的分裂。然而,這不等於說矛盾已經解決了。曆史的經驗是,當工黨長期在野,全黨麵臨危機時,左右兩派的鬥爭會緩和一些,以便共同努力爭取上台執政;但是,一旦工黨執政了,左右兩派會因政策分歧而重開戰火,從而造成嚴重內耗。如何在執政以後繼續保持黨的團結也是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最後是體製改革問題。工黨內部有相當一部分人主張在英國進行體製改革,以便推進民主。主要改革內容有三點:一是改革選舉製度,將目前實行的單選區出線製改為比例代表製;二是廢除非經民主選舉產生的上議院;三是廢除王室。從民主的發展方向看,這三項改革內容是應該進行的;然而從現實的政黨政治和鬥爭角度說,這些改革未必對工黨有利。首先是選舉製度。英國的兩大黨是目前的選舉製度的最大的受益者,如果將之改變,兩黨製存在的一個重要保障就喪失了,那麼對工黨來說,它還能否保住兩大黨之一的地位;其次,廢除上議院和王室雖然會得到具有進步和左傾思想的人的擁護,但也會遭到保守主義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抵製,尤其是王室,在目前英國人的心目中還有一定的地位,在政治上也發揮一定的作用。英國是一個有保守主義傳統的國家,保守主義比進步思想更有市場。如果工黨上台後推行上述的改革,勢必會將相當一部分選民推入保守黨的懷抱。
總之,工黨要想來個幾連冠是困難的,但是它保住兩大黨之一的地位是不成問題的,80年代初所遇到的將要被第三黨取代的危機已經過去。對工黨領導集團來說,當前首要的任務仍是製定一個好政策,爭取97年上台執政,然後努力發展經濟,創造一個好的政績,同時保持黨的團結。將來一段時間內,工黨和保守黨仍將是英國政壇上的兩支主要力量,兩黨製將繼續運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