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千萬裏尋找桃花源 偶相聚續寫戰友(1 / 3)

詞曰:

天色藍藍,白雲悠悠。峰巒俊秀,列隊環視。山花爛漫,百草豐茂。遊魚斑斕,鳴鳥悅耳。溪不大而清澈,路不闊而漫漫;溝不深而遠達,村不大而潔淨。樹木森森,氣象清新。依山而居,傍水而樂。天色藍藍,千年不變;白雲悠悠,百世常駐;山花爛漫,蜂繞蝶戀;鳴鳥悅耳,雄飛雌隨。

人民幸福,百姓淳樸,悠然自得,恬然怡適。比鄰而居,守望相助。尊先古之遺訓,開未來之先河;呈一番之欣欣,達一派之祥和。聲聲之歌,達於海內,盛譽之名,傳於後世。耕讀傳家,名人輩出;順乎自然,天自佑之。此自然小村,餘自想之,而願往之。入於其居,出於其裏,一掃世俗之濁氣,而暢我心胸也。

劉繼祖,南陽人也。當過兵打過仗,在家數十年勤勞致富,頗有些資財。一日閑暇,忽讀族譜,方知先祖劉子驥找桃花源未果,遂生暢遊天下之心。天下名山大川好啊,處處美景,悅人耳目,隻未見桃花源之風。又一日,忽動心思,心疑道:桃花源,存於海外,也未可知,又行馳萬裏,百般尋找。異域風俗,果與中華不同,碧眼金發,個高身猛,忙於生計,往來匆匆,無悠閑之狀,失道家之風。要麼拚命工作,要麼刻意旅遊。拚命工作,免囊中羞色,刻意旅遊,解生活壓力。雖有融融之感,少親近之情。劉繼祖自歎:桃花源呀,已丟失了。千百年來,有多少仁人誌士尋之,有多少百姓想之,未見呀。又想,中華史冊浩繁,也許有之。遂翻閱史冊,果有兩條記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廢跡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閑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

孟子曰:在五畝大的宅園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養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每家有百畝耕田,在重要的時候不要因為勞役、兵役等影響生產,這樣幾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挨餓了。

讀遍史冊,知太平天國追求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衣,奈何內部紛亂,爭來奪去,宣告失敗。又知國民革命,中山先生天下為公,一時,理想鼓舞之,信仰堅定之,滾滾洪流,衝誇封建統治,空氣一時清新,人民一時有望,但隨及汙泥淖水襲來,貪官汙吏紛紛登場,把中山先生純潔之革命弄得麵目全非,口號喊得滿天響,天下為公成了虛文章。白蟻食根基,蛀蟲廢棟梁。巍巍大廈轟然倒塌。共產黨坐撐天下,一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人人平等,掃一切汙泥淖水,大同之風吹遍天下,惜人民生活也僅溫飽。改革開放了,人民富裕了,市場經濟又帶來股股濁氣。繼祖歎道:追求理想世界有之。感人之人有之,如彭湃把自家地分給窮人,把糧食分給饑民;劣者亦有之,劉青山、張子善之類。遂歎道,桃花源呀桃花源,多少年啦,找之未見呀。繼祖遂學陶公,以酒麻醉自己,勞累筋骨以疲勞自己。忽又一陣清風吹來,有歌曰:

濟水河,清又清,吹來上古廉潔風。

泥沙水,濁其中,一片渾水惹人憎。

幸虧來了習……,天地一片清。

吹得貪者,汙者紛紛落馬。一帶一路,大手筆呀,精準扶貧,再不是口號連天,好事泛泛,而是落實具體,哪家哪人,這下馬虎不得,吹噓不得,遮蓋不得。劉繼祖見了,又生遊天下之心。

初入花園村,遠遠見其隱在山水之間,村口一架水車吱吱咯咯叫著,空穀幽遠,房舍錯落,儼然有序,處處小巷,轉來拐去,別有洞天。巷子盡頭,正無出處,忽然開朗,有幾株古木,數抱之圍,橫天蔽日,鬱鬱蔥蔥,看介紹時,已有千年之數。一股清流,徜徜徉徉,各色魚兒悠然自得,往來自由。隨流而上,拐彎處,又一灣碧水,波鱗蕩蕩,幾個垂釣之人,頭戴竹笠,心無旁顧。此時,炊煙升起,夕陽西下。香榧樹上,幾位婦女正在采摘,樹下兒童正在嬉鬧。又一片荷花,婷婷玉立,含苞怒放。湖畔民居,亭台樓閣,起起落落,別有情趣。一位老嫗,正坐在葡萄棚下納涼,又見一位男子端著飯碗蹲在老太太麵前,吹吹嚐嚐,替她喂食。喂幾下,幫老太太擦擦嘴角,這畫麵一時令劉繼祖愣那裏,他忍不住拍照。老太太拉拉兒子。兒子回頭一望,被閃光嚇了一跳。劉繼祖忙上前搭訕:“對不起,打擾了。”

男子一笑,又忙喂飯,繼祖乘機照像。老嫗吃完飯,男子又讓坐。繼祖感到,這是一純樸人家。男子道:“吃飯了沒?”

“沒有”

,繼祖驚訝於自己的直率。男子笑道:“坐吧,遠到的客人。”

一會兒,端來兩碟菜,一碟芹菜黃豆,一碟燒雞肉絲,兩雙筷子,兩碗稀粥、窩頭。繼祖大為感動,接受不是,拒絕亦不是。男子笑道:“這裏的習俗,客人來了,不論飯菜好壞,能招待一頓,是老大的名聲。隻是能喝上兩杯更好。”

繼祖忙道:“不善飲酒。”

男子介紹道:“沒有準備,都些家常飯。”

繼祖見晚飯不稠不稀,金黃金黃的,問道:“這粥是?”

男子道:“是疙星熬的。”

繼祖問:“啥是疙星?”

男子笑道:“就是茭茭。”

繼祖問:“啥是茭茭?”

男子撓撓頭,想了想道:“就是玉米碾的疙星,熬半個時辰以上就好了。”

繼祖嚐嚐,甜甜的,香香的,有肉味。男子解釋道:“我母親年紀大了,嚼不動肉,就把燒雞絲放在鍋裏熬,熬爛在湯裏。”

繼祖見湯裏有個麵團,又問:“這是啥?”

男子解釋道:“窩窩頭,我母親老口味,愛這口,玉米麵包的。”

繼祖嚐嚐,比較粗,又咬了口,吃到了酸菜,很合自己口味。男子道:“包的是黃菜。”

繼祖問:“啥是黃菜。”

男子道:“白菜,醃製的。是母親的必吃菜。”

繼祖又嚐了幾口道:“好吃。”

男子聞說,又舀了個,繼祖很高興,掃了眼住房,三層樓,中西結合,裝修古樸,遂又問道:“家裏就你二人?”

男子道:“孩子們都上班了。”

繼祖道:“不好意思,大膽問下,你們吃的雖簡單,穿著也不講究,但看出你們並不窮。生活來源靠孩子吧?”

男子聞說,立即眉飛色舞起來:“哪裏,我們的收入自個花不完呢?”

見繼祖疑惑,忙解釋道,“你是繁華處來的吧,這裏是我們的啥安居,繁華處是我們的叫啥樂業,反正都是別人叫的名堂。無論老小,無論窮富,家家有門麵,戶戶有股份,年青人有工作,老人有照顧。村裏幫著設計,幫著貸款,幫著租賃。蓋大樓地方,誰也不多,誰也不少,都集了股。”

繼祖道:“收入咋樣?”

男子笑道:“好著哩,家家光門麵能收入好幾萬,股份也能收入好幾萬哩。像我吧,每年光這些收入,快十多萬了,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