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
1998年5月4日
老師們,同學們,同誌們,朋友們:
今天,參加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會,我感到十分高興。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北京大學的全體師生員工,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全國高等院校的師生員工和廣大從事教育工作的同誌們,致以親切的問候!向參加這次慶典的嘉賓們,表示誠摯的歡迎!
一百年前,在列強入侵、民族危亡的曆史關頭,中國發生了戊戌變法。一批愛國誌士喊出了興學圖強的口號。北京大學在這種曆史背景下應運而生。大家知道,在我們的民族尚未掌握自己命運的情況下,單靠興學顯然難以圖強。但是,北京大學和一些高等學府的相繼創建,標誌著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開端,也標誌著中國人民帶著尋求新知識、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願望進入二十世紀。
在二十世紀的百年中,中華民族的命運發生了曆史性的轉折和巨變。本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經過百折不撓的鬥爭,終於勝利地建立了新中國。本世紀下半葉,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又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經過艱辛的探索,終於成功地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偉大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正在向世界展示出中華民族全麵振興的燦爛前景。
一個世紀以來,北京大學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成為享譽中外的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的思想。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動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一批著名的進步學者,都曾在這裏工作或學習過。毛澤東同誌在北大工作期間,通過閱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具體了解十月革命,思想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展。北京大學作為我國重要的教育學術文化陣地,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人才,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創造了許多重大成果,為我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魯迅先生說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在長期發展和鬥爭曆程中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顯示的不斷鑽研、求實、創新、向上的優良學風,生動地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機的重要動力。這種優良傳統和精神動力,要永遠發揚光大。
此時此刻,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大學裏度過的歲月。那時候,中國正處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慘境地,中國人民正在進行抵抗外來侵略,推翻反動統治,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雖然環境十分惡劣,條件十分艱苦,但廣大愛國進步的青年發憤學習,追求真理,積極投身人民革命運動的洪流。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在那段生活中學到的科學文化知識、做人的道理和確立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然受用。大學時代,對人的一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希望風華正茂的同學們要千萬珍惜。
二十一世紀正向我們走來。全國各族人民正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麵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決心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不懈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鄧小平同誌反複教導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他的這些重要思想是我們實行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全黨和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
我們的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這是麵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大家要繼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在教育和科研戰線上努力開創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生機勃勃的新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