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2010年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畢業典禮的演講(2 / 2)

與革命孿生的人道悲劇,反複宣傳著革命的不合理。在革命失敗後彌漫的唯經濟論,逐漸成了一個文明古國的時髦。踏著計劃經濟的廢墟,大家都在人雲亦雲:經濟是絕對的、經濟學無道德。經濟規律是天道滄桑,它是自然的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但是在嚴酷的現實中,人們卻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姑且不說橫行的踐踏公理,姑且不說這個患了不公正癌的正義問題——隻是在經濟範疇之內,世界經濟中的道德因素,已經再也不能否認和無視。它喧囂在水麵或水底,早已不是經濟的一種現象、而是一個緊迫的社會問題。

還有——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對經濟運動中剩餘價值的分析,但卻忽略資產階級本身曆史實態的揭破——也已經不能說服民眾。資產階級的曆史軌跡的發掘,已經是急待開拓的領域,是沉默的世界渴望了解的題目。不去究明十六世紀以來資產階級怎樣步步坐大、壟斷並實現全球化;不了解它的基因和雛形、它最初的細節尤其它未來的趨向,就不可能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所以,一旦離開了校門,從可信的常識,到普遍的真理,畢業生的繼續求知和知識重建,就開始了。

離開校門之後求學才真正開始,是否是一種過分的表達呢?不,所謂“求知要從搖籃直到墳墓”,如果,我們能把求知看成人活著的一項目的,就永遠不會停止自己的學習。

所謂知識重建,不是從一些真誠的學生,向世態惡俗、向市儈、向體製的異化和投降;我們在這裏談論的,是那些決心不侮辱自己的生命、決心做具備尊嚴的知識分子的一些人的——追求真理的問題。

隨著簡直如河流一樣長流不息的學生畢業,在這所學校和別的學校,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我們的努力不會終止。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我願意想象,在一代又一代的畢業生的持續追求之下,我們最終一定會清除殖民主義種下的思想病灶,營造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點、與嶄新的知識體係。

也是在這個百年之間,一代代的畢業生在離開校園時,都喜歡唱那首聶耳譜曲的《畢業歌》。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同學們大家起來,背負起天下的興亡。

這首歌已經久經考驗,因為它道破了學生與畢業這一組命題。在一派歌舞升平之中,我們應當具備敏感、應當緊迫地意識到:也許天下的興亡、民族的存亡,正在臨近。

願我們的同學們,明天是社會公正與探求真理的棟梁。願我們的同學中,在這條道路上感到了艱難、遭遇了困境、孤獨、甚至危險的人們,能夠戰勝難關,達到價值的勝利。願同學們的靈魂,哪怕再過一百年,也仍然像今天一樣年輕!

再次向同學們表示由衷的祝賀,謝謝大家!

◎說明提示:

張承誌,男,回族,筆名:張錄山,經名:賽義德。1948年生於北京。原籍山東省濟南市。曾供職於中國曆史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海軍創作室、日本愛知大學等處。現為自由職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