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背了長短互換的用人規律,用人難免失敗;倘若注意了它,並遵循這條規律,就能取得用人的成功。
此外,知人識人還必須要有識別高素質人士的能力。大凡人的素質,以中正平和最為可貴。
中正平和就是平淡無味,這樣才能使五行協調,循著事物的客觀規律來變化。中正平和的人,質素平淡中和,內智外明,盤勁骨強,聲清色悅,儀正容直。因此,考察人物的心性品質,必須先考察他平淡中和的修養素質,再考察他的聰明才智。聰明是陰陽兩氣協調結合的精華之氣,陰陽清純中和,其人就內心睿智,外表明達。聖人內懷淳樸,外現聰明,兼有中和與聰明兩種美德。既能細致入微,又能達觀顯揚,如果不是聖人,就難以兩全其美。
喜怒哀樂存在心裏不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分寸適度,叫做“和”。“中和”的表現就是平淡無味。中和是萬物的至理,天下的大道,在物為水,在味為平淡,在思為空空,在德為博大純厚。白水平淡無味,因此能調和包含百味。頭腦清醒若空空無物,因此能容納新的觀點,聽取正確的意見。具有“中和”品質的人,心性中和平淡,為人處世穩重沉渾,不聲不響,又讓人信賴,有王者風範而無霸氣。具備這樣品質的就是優秀的領導之才。
這種人具有純厚正大的中和之性,胸懷寬廣博大,心性平和,能夠協調、團結各種人才為己所用。那種個性很強的人,盡管才能也許不小,但因有形有味,有棱有角,肚量胸襟不如“中和”之人,就少了容忍,易與其他有才有性的人衝突,這不利於團結各類人員共同去完成大業。
生活中,聰明有才的人很多,中和平淡的人卻很少。“中和”之人並非沒有個性,而是因為能充分把握一個度——什麼時候順情理,什麼時候順事理,該理智時理智,該動情時動情,而且發自真情,不偽飾,因而顯得隨和淡遠,能為眾人所接受,也因此能得到眾人之助,眾人也樂意為他效命。
精明強幹的人,長於隨機應變,短在缺乏深思熟慮。深思熟慮的人,深諳靜默安處的道理,短在行動遲緩,缺乏機變。就像太陽能生輝,光焰外射,卻不能內照;水能內映成像,卻不能外照。這兩種情況正是陰陽兩性的區別。
因此,聰明的人大致可分為兩種:聰明外向和沉思內秀。漢代李廣和程不識就是這兩種類型的人。
聰明外向的人說了就做,辦事幹脆利落,迅速果斷,手段嫻熟老辣,絕不拖泥帶水。缺點是較少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思考,憑直覺、經驗和性情辦事的成分稍重,因其人有力量,也聰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總的來說勇多於謀,深思熟慮較少。這樣辦事,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也有可能忽略了某些輕微細節而埋下隱患。
沉思內秀的人長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勝利的台麵上。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可能因過於求穩會喪失機會。事無巨細,他都會留心,但又知道輕重緩急,雖比較小心,大事情上不糊塗,能把握方向。
兩種人都有開疆拓土、勇力進取的能力,前者以勇敢聞名,後者以穩重著稱,做事風格雖不盡相同,但都是獨當一麵、辦事穩妥的將才。因氣度終不如“中和”之人博大,因此是輔佐之才,而難成帝王聖人之功德。
知人者不能因為不喜歡他們的直爽或謹慎,而隨便否定他們的才能。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知人識人時絕不能掉以輕心,混淆優缺點。
個人的優缺點屬於個人所有,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但能否讓個人的優缺點完全顯露出來,卻是知人識人者自身的問題了。
知人者要達到知人的目的,就必須破除舊框框,盡量多地創造機會給人才以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別人在實踐、鍛煉中充分地顯露自己。
舊框框是不分時宜、不符合科學的條條框框,從曆史發展過程來看,家庭出身、個人職業、資曆、財產等都曾成為知人識人的限製條件,而且社會越腐朽表現就越突出。有膽識的領導者應當破除這些用人陋習,勇於破格知人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之際,美國羅斯福總統破格提升陸軍準將喬治·馬歇爾為美軍總參謀長。當時這已是一種震動朝野的決策,馬歇爾上任後,又破格提升4088名年輕軍官,其中包括後來馳名中外的艾森豪威爾、肯及、斯巴茲、巴頓等人。這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戰功,用事實證明了他們是能夠獨當一麵的軍事人才。艾森豪威爾更為突出,4年之中,他由少校參謀晉升為五星上將,統率300多萬美軍,獲最高軍銜。如果羅斯福、馬歇爾繼續靠論資排輩那一套來對付戰爭的考驗,戰爭後果是難以設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