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走進土樓(永定)(1)(1 / 2)

讓我們從永定開始我們的土樓之旅,到土樓世界裏追尋客家先民的身影,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與精深,從一座樓、一段傳說、一則軼聞、一間祖堂、一扇門、一部樓梯、一眼水井、一對石墩、一角屋簷甚至一片斑駁的土牆,你都能觸摸到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脈動。

走向土樓,就是走向客家人勃勃生機的生活場景。

走向土樓,就是走向一個絢麗的客家文化世界。

來到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沿一條山溪往山裏走,漸漸聽到水車聲,隻見一部古老的水車在溪裏轉動著,發出嘩啦啦的聲音,再往前走幾米,猛然看到一座巨大的土樓,那就是振成樓。

遠遠看去,振成樓渾圓闊大,氣勢磅礴,人們總是親昵地把它叫做:土樓王子。

振成樓占地5000平方米,是洪坑村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後裔興建的。林在亭家境貧窮,生有三子,長子名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太平天國時期,林在亭為避戰亂,帶著三個兒子到永定撫市學藝——打煙刀。

早在北宋年間,煙草便由菲律賓傳入中國,時稱瑞草,很快從廣東南雄引進永定,隨即成為永定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林氏三兄弟學成回到家鄉洪坑,以3個銀元起家,辦起了第一家煙刀廠,字號“日升”。三兄弟肯吃苦,講信用,經營有方,3年裏先後在鄰村創辦了十多個廠家。老大負責在各廠檢驗質量,老二負責采購,老三負責推銷。由於“日升”號煙刀工藝獨特、價廉物美,產品暢銷全國。三兄弟在廣州、上海等城市設點推銷,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終於成為鄉裏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後,四處修橋、築路、建涼亭、辦學校,隻要是鄉鄰的公益事業,總是出手大方。兄弟合資20萬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型土樓——福裕樓,不久,老大、老二相繼去世,這個大家庭也一分為三,煙刀廠也分開各自經營。由於受到日本現代機器批量生產的朝日牌煙刀的猛烈衝擊,日升號煙刀日漸衰敗。老三林仁山深切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投入巨資,在村裏創辦了兩所新式學校:光漢學校和日新學堂。1909年,林仁山開始籌劃興建一座圓土樓,但是選定為樓址的土地,他隻有一半的產權,另一半是他一個侄兒的,建樓的事就幾度擱了下來。1912年,林仁山在未能建成圓樓的遺憾中離開人世,其次子林鴻超繼承父誌,親自設計並邀集叔伯兄弟合資共建,曆時5年,花費8萬光洋,終於大功告成。

走近振成樓,你可以看到門楣上有石刻的三個蒼勁大字:振成樓,樓門聯是:“振綱立紀,成德達才。”

人們一般把振成樓當作圓樓,其實它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圓心內外兩環的土樓。外環四層高16米,一共有184個房間,內環兩層,有32個房間。外環以標準八卦圖式分為八卦即八大單元,一卦設有一部樓梯,從一層通向四層。每卦之間築青磚隔火牆分開,但有拱門相通,如果關起門來,便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貫通,連成整體。

走過振成樓的樓門廳,麵前是二層的內環樓,門楣上刻著“裏堂觀型”四個字,出自當年北洋政府總統黎元洪的手筆,意為“鄉鄰學習效仿的楷模”。樓主林鴻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參議員,曾與黎元洪共事,振成樓落成時黎元洪特地贈匾褒獎。

穿過兩環兩重大門,便是全樓的核心:祖堂。這個寬敞明亮的祖堂大廳,像是一個現代化的多功能大廳,可供全樓人婚喪喜慶、聚會議事、接待賓客以及演戲觀戲。正門兩邊聳立四根圓形大石柱,象征靈魂接天的意思,屋頂呈三角形,酷似古希臘的雅典神廟。每根石柱高7米,周長1、5米,重達一萬餘斤,八十多年前沒有機械作業,全靠人工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實在令人歎服。

內、外環樓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口水井,恰好位於八卦的陰陽兩極上。也許正是因此給這兩口井蒙上一層玄秘的麵紗。東邊水井處於陽極,相傳建樓之初,不少人常喝此井之水,後來都成了工匠師傅,故稱為“智慧井”。西邊水井在陰極,水質清冽,猶如鏡子,喝入口中則清爽甘甜,據說常飲此水會使皮膚嬌嫩,頭發變得更黑更亮,所以就叫做“美容井”。遊人到此,也就不能不喝幾口井水。令人稱奇的是,兩井之間距離不過30米,同處一個水平麵,水溫、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卻明顯不同,當然你如果來到這裏,最好兩口井的水都喝它幾口,既聰明一點又漂亮一點,熊掌與魚得兼,再也沒有比這更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