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以二開頭的成語接龍 (3)(1 / 3)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塗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裏想:怎麼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裏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麵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麵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於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磨杵成針

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裏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幹什麼?”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麼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隻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裏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杵”是“棒”,這兒指鐵棒。這個成語說明隻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螳螂捕蟬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他已經下了決心,對臣子們說:“誰要是勸阻我,我就把誰殺了!”吳王身旁有一個侍候他的少年,想勸吳王不要出兵,可是不敢直說。他就每天清早起來,拿著彈弓和泥丸,在花園裏走來走去,想讓吳王看見,好趁此勸勸吳王。

直到第三天早上,吳王起來偶爾向窗外一望,看見那少年在花園裏走來走去,就喚他說:“孩子,你大清早在花園裏幹什麼呢?你看,你的衣服都叫露水給打濕了。”那少年把手裏的彈弓揚了一揚,說:“大王,別作聲。您看樹上有一隻知了,正在高高興興地喝露水呢!他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躲在他的身背後哪。”吳王聽了覺得好笑,說:“螳螂捉知了,這有什麼稀奇呢!你真是個孩子!”那少年仍舊很有興趣地說:“您看,那螳螂悄悄地繞過樹枝,正要撲上去,沒想到有一隻黃雀正躲在他的身背後哪。”吳王在窗子裏可什麼也沒看見,就問:“那黃雀又怎樣呢?”那少年把泥丸搭在彈弓上,說:“黃雀伸長了脖子,正要去啄螳螂,沒想到我已經瞄準了他的小腦袋了。這三個家夥都隻看到麵前的利益,而不顧背後的禍患。”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想了好一會兒才說:“你說得對。”於是,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螳螂捕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和“黃雀在後”連在一起用。意思和用法正跟那個少年說的一樣。“蟬”就是“知了”。

二桃三士

成語接龍連連看

追根溯源學成語

二桃三士: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

士飽馬騰:軍糧充足,士氣旺盛。

騰雲駕霧:乘著雲,駕著霧。原是傳說中指會法術的人乘雲霧飛行,後形容奔馳迅速或頭腦發昏。

霧裏看花:形容老眼昏花,後也比喻對事物看不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