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三字經》節選(1 / 2)

《三字經》是南宋王應麟作,明代以後至民國初期屢有增補。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

《三字經》涵蓋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及倫理道德,言簡意賅,非常方便小學生學習、朗讀、背誦。具有識字、增廣見聞和灌溉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傳播倫理思想的雙重功能。全書文筆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其中一段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曆來備受讚譽。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教育書籍中影響甚廣,最具有代表性。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注釋

初:開始的意思,這裏指人剛出生的時候。

苟:如果,假如。

乃:於是。

遷:變化。

譯文

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天性原本都是善良的,各人的性情也都差不多,隻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環境的不同,彼此的習性才有了好和壞的差別。如果對孩子不進嚴格的教育,本來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專心致誌,始終不懈。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過。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注釋

養:撫養。

惰:懶惰,這裏指失職。

宜:應該。

譯文

生養子女卻不加以教誨,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而不嚴格要求,那是做老師的失職。人在年紀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年幼時不學習,長大後能有什麼作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注釋

琢:雕琢。

器:有用的物體。

義:道義,倫理。

親:親近;尊敬。

譯文

玉石如果不打磨,就難以成為精美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懂得道理。做兒女的,從小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以他們那裏學到做人的基本禮節和道理。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注釋

見:眼睛見到。

聞:耳朵聽到。

數:數學,算術。

文:文字,文理。

譯文

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知識、明白數理的變化。要通過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提高自己的修養,這樣,十個一就成為十,十個十就成為百,十個百就成為千,十個千就成為萬,如此累計下去,可以無窮無盡,成就人生的大境界。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元曾 乃九族 而之倫。

注釋

九族:九代,由自己往上推四代,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由自己往下推四代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連自己共為九代。

倫:排列的次序。

譯文

高祖父生為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親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