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忽然,閑成了社會問題(2)(1 / 2)

推進型文化活動,最明顯是科學,雖然也靠個人興趣引導, “更上一層樓”可以作為目的;非推進型文化活動,很難談“質量”,後人不一定強過前人。難說今天的哲學是否比古人高深,無法說今人的圍棋肯定比一千年前高手強,可以肯定說今日詩人不如古人。

非推進的文化,多半是 “為玩而玩”。當今文化唯一可以誇耀的是數量,是非推進文化過剩。先前的推進型的活動,例如地理探險,忽然也變成旅遊大潮,在熙熙攘攘中消融了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把盡可能多的項目變成“推進型”,功不可沒。

2004年中國電影年產據說有400部,有在影院上映機會的,不到30%。也就是說,有280部,從來沒有被觀眾看到。這還不算原本沒打算進入市場的製作。電影要投資,寫小說無本生意,隻要有空閑,文學創作空前繁榮。這本是好事,偏偏讀者並沒有因為休閑而增加。於是創作找不到讀者,文學刊物無利可圖改成時尚刊物。2004年中文長篇小說出版竟達 1000部,絕大部分印不到幾千冊。於是憤怒出詩人,寫出的文字越發多。

在美術界,行為藝術,裝置藝術,似乎無須長年磨煉,憑空創意,人人得而試之。去年BBC做了一部中國行為藝術的紀錄片,在英國第四頻道半夜放了一次,竟然弄得整個英國嘩然。我走到哪裏都有人問:“中國人真吃死孩子?” 我原以為西方人對藝術界出怪早已見慣不驚,中國藝術家還能弄出一二手新招。

如果空閑才能推進人類文化,現在空閑達到曆史的最高點,人類文化是否達到了新的高峰?看來隻能說,在數量上,人類文化取得了空前巨大的積累,麵寬人多。文人刊物《萬象》,以電子遊戲打頭條,真是文之時者。

4

據馬斯洛的“需求等級”理論,空閑可以用來“實現自己的潛能”,是人類最高等需求。但是,實現什麼樣的潛能?工匠潛能?發明潛能?投資潛能?不是。世界總工作量不會增加。休閑時間工作狂,會讓別人無事可做。

休閑時,人們能實現的是各種文化潛能:作家夢,藝術家夢,球星夢,高段棋手夢。玩出文化來,就是成就,就是休閑的目的。

但是如此文化,馬上有苦惱悖論:如果休閑的目的,是實現潛能,有多少人能玩出一個名堂?

美國有個統計數字:全國有200萬“職業作家,藝術家,體育家”。這則統計,隻談“職業”,能賴以謀生者都算。也就是說,少數球星之外的大量學校業餘球隊教練,少數明星之外的大量戲劇俱樂部指導,少數作家之外的大量寫作班老師,少數音樂家之外的大量鋼琴提琴教師,全部加起來,有200萬人。美國總人口27億,兒童除外,隻算2億。那樣,每100人,隻有1個能以休閑文化為職業:“成才”機會,百裏挑一。

休閑文化的第一個悖論是:如果你真的,實現了潛能,你的休閑就不再是休閑,或者說,你的工作就是休閑,休閑就是工作。這些職業人士,永遠在工作,也永遠在休閑。他們是人上之人,閑出了一個意義。

即使這200萬職業“文化人”,大部分無籍籍名,一生並無成就可言,在本行裏都是小土豆。真正可以稱為“玩家”的人,藝術體育各界的天之驕子,每一界中的知名人士,隻有其中的1/2000,構成全美國1000名人。

那就是說,2億多美國人中,隻有1000名社會公認有成就,20萬人中得1個。如果我們同意休閑已經是全民生活的一部分,絕大部分人都在努力 “實現潛力”,那麼,有特殊天才,不發揮就是人類損失的,二十萬分之一,微乎其微。

英國無數的足球俱樂部,大部分業餘踢球,每場拿10英鎊“補貼”,而英超頂級俱樂部的球星,每周工資可以高達幾十萬英鎊。業餘玩者與明星玩家,幾萬倍的收入差別。

很多父母,自己覺得一生沒有能“實現潛能”,壓力下放,認定子女是天才。家長押送孩子去學畫學琴,全程陪同,逼子女玩出一個名堂,給自己的休閑提供目的,弄得個個兒童做夢都想反叛。

因此,上麵提供的數字,尤其可供父母們參考。各位家長注意:這是美國的數字。中國人口比美國多5倍,但是中國職業文化人,可能尚不到1000萬人。而且,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形式,是大規模名人輸出,占住發展中國家人民的頭腦。中國的名人玩家,至多隻有與美國相似的規模,1000人左右。在中國要成文化名人,難上加難,可能要上百萬人才能出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