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中藥煎煮法(1 / 1)

br第八節br

中藥煎煮法

煎煮前一般先將藥材浸泡30~60min,水量以高出藥麵3~5cm為度,以根、莖、果實、種子類為主的,浸泡60min;以花、葉、草類為主的,浸泡20~30min。

煎煮用水以水質潔淨新鮮為好。反複煮沸或放置熱水瓶中過久的水,不宜使用。

煎煮火候有文、武分:文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稱急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

一般藥宜先武火後文火,即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煎煮,第一煎於煮沸後煮30min,第二煎於沸後煮20min.解表藥武火煮沸後文火煎煮即可,第一煎沸後煮20min,第二煎沸後煮10min。

有效成分不易析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及補益藥一般武火煮沸後以文火久煎,第一煎於沸後煮60min,第二煎於沸後煮50min。

一般中藥煎煮次數為2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br3~1br2.2次煎液去渣濾淨混合後分2次服用。對於質地厚重、滋補的補益藥等可煎煮3次或更多次。

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如磁石、生石膏、龍骨、鱉甲等,應打碎先煎煮20~30min,再下其他藥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如附子、烏頭等,宜先煮60min以上,以降低毒性。含泥沙多、質輕量大的藥物應先煎,取藥汁代水煎煮他藥,如灶心土、玉米須等。

氣味芳香的藥物,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min後放入,如薄荷、青蒿、荊芥、木香、砂仁等。此外,有些藥物雖不屬於芳香藥,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亦屬後下之列。

絨毛類、粉末類藥物為防止煎藥後藥液混濁,對消化道、咽喉產生不良刺激,應先用紗布包好,再加入同煎,如滑石粉、旋複花等。

貴重藥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盡量減少被同煎藥物的吸收,可將藥切成小片,單味煎煮1~2h,煎好後,單獨服用或兌入湯藥中同服,如人參、羚羊角等。

膠質類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藥物為防止同煎粘鍋煮糊,或粘附於其他藥物而影響藥效,需單獨加溫溶化(俗稱烊化),用煎好的藥液兌服,如阿膠、鹿角膠等。

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易被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複方中其他藥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半小時後去渣服用,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

某些貴重藥、細料藥、量少的藥和汁液性藥物,不需煎煮,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開水衝服即可,如三七粉、牛黃、沉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