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何不反個方向遊!(2 / 3)

要想了解Cerf如何“反方向遊”,不妨先觀察一下他的穿著。2007年2月,我在Google北京總部見到Cerf,有點小吃驚,他穿了一件奇裝異服——非常正式而考究的西裝三件套,上衣口袋露出一個紅色絲巾。在Google隨意而放鬆的休閑氛圍裏,這種如此莊嚴而嚴肅的著裝的確算奇裝異服了。

Cerf說:“先談著裝問題吧,這是我故意的。比如在我高中生時代,別人去上學都穿T恤還有夾克。但是我就穿一個西服和領帶。在穀歌每個人都穿西服,但是沒有人穿三件套,我就要穿出我的與眾不同來。”

本書的諸多案例表明,不管是CEO,還是職場人士,個人品牌變得越發重要。

在《定位》作者裏斯看來,打造個人品牌就是要在別人心目中喚起更好的感覺。

現在,在“世界是平的”環境下,打造個人品牌更意味著如何使自己與眾不同。

一旦打造成功一個強有力的個人品牌,生意就會自動找上門來,而不用你為之四出奔波、勞心勞力了。

事實上,品牌正變得無處不在。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許舜英曾經對品牌做過一個非常獨特的論述:國族論述必須建構品牌,書寫理論必須建構品牌,天氣預報必須建構品牌,城市遊擊戰術必須建立品牌,一座城市、一條街道、某種紡織材質、某種低溫超導體、某種AIDS療程、某種經貿法案、某種情愛關係形式、某種微處理器、某種道德爭議、某種肢體殘缺……都是品牌。60年代是個品牌。AbbeyRoad是格品牌。普羅旺斯是個品牌。陰謀論是格品牌。禪定是個品牌。強調無品牌也是種品牌。

彼得·蒙托亞、蒂姆·梵德荷在其《你就是品牌》中提出警告:個人品牌打造的微妙和力量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誤觀念,認為這隻是那些有經紀人和曝光度的富人的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想想看,那些身價百萬的產業名人最初是怎樣成名的呢?他們在自己還默默無聞的時候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他們明白自己要走哪條路,而且明白要到達目的地就得在別人的印象中表現的與眾不同。

誰需要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並不是名人的專利,事實上,它是一種打造個人核心競爭力的手段。健康的個人品牌不僅會給個人帶來熱情、自信、責任感等,也會讓所在公司或組織受益。

在中國,雖然並非每個行業都需要強化個人品牌,但是,這些人一定要擁有個人品牌意識:

1、離數字時代最近的CXO們。特別是IT業的CEO、高層經理人等商業精英,以及離IT比較近的汽車業、房地產業、流通業、谘詢業、培訓業的CEO、高層經理人等。

2、名人。這裏麵的名人,不僅包括娛樂界、媒體界的名人,更包括商業、政府等組織中有較大知名度的人。

3、那些離創意產業最近的右腦工作者。這包括:計算機軟件、網絡遊戲、保險業、快速消費品、廣告業、媒體出版、中介服務、公關產業、酒店旅遊、生活服務、影視產業、藝術產業、休閑、體育等產業的從業者。事實上,哪些研發技術類、市場營銷類、用戶研究類、產品類、供應鏈管理類、職能管理類、創新設計類等新的職業,都需要個人品牌。

4、那些跟消費者有關係的左腦工作者。這包括:計算機硬件、電子技術、半導體、計算機服務、互聯網、電子商務、辦公用品、醫療設備等的工程師、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