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越是環境不利,越要注意自己表現出來的態度,這會決定別人是繼續對你投資,還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再舉個例子。
小莉向小吳傾訴她在辦公室被同事欺負、被領導排斥的事情。沒過多久,小莉發現小吳正在慢慢地疏遠自己。
小莉向小丁傾訴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一開始,小丁說:“你們公司氛圍真的是太差了。”第二個星期,小丁說:“你為什麼要在這樣的環境裏待下去,趕緊離開吧。”
小莉向小王傾訴,小王說:“你也應該反思下自己性格裏的問題,畢竟人際關係都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為什麼小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呢?因為她不夠懂人性。
她本來想得到小吳的親近,但是使用的語言和自己的目的正好相反。她越說自己在公司如何被動,越會導致對方疏遠自己。試問,誰願意和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呢?
小莉和小丁的互動中,小丁是一個不願意接受情緒汙染的人,所以一句反問,讓小莉陷入尷尬。
小王的反饋更是人際關係中一種常見的現象,即不公平的現象發生之後,人們總是在一個時間段內對弱者報以同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心情就發生了改變。比如,慘劇發生之後,一開始人們的態度傾向於“憤憤不平”,對弱者表示同情,但這絲毫不能給人們的內心帶來好的感受,所以人們開始為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尋找理由。人們為了生存與生活,本性裏都在追求安全感和確定性。
心理學上有種現象,叫作“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防禦機製。當出現了某些負麵事件時,我們會找一些理由來為這個事件進行辯解,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掩飾自己不願承認的事實。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不願意接受危險的信號,不願意接受不公平的信息,不願意接受沒有理由的傷害。人們願意對現象進行“合理化”總結,哪怕是對事件進行錯誤的歸因,就像有的人患病,可能並沒有具體的原因,但是很多人會歸因為飲食不良或者心胸狹窄。對一些貧窮的人,人們會慣常地認為是因為對方懶惰,或者是沒有頭腦。
就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工作上出現失誤,可能也會為自己找一些理由來開脫,比如這個項目本身就存在著難以規避的漏洞,或者其他同事配合度不高等。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習慣通過合理化歸因,讓心理產生安全感。
所以,當我們知道人們對於“不公平事件”存在這樣複雜的心理變化,明白了情緒管理的意義之後,就會明白,沉默不是壓抑,而是一種生存手段。一個人在處於劣勢、需要朋友的時候,盡量展現積極的一麵;如果不能夠展現積極,也切記不要讓負麵情緒包裹自己,以免流失更多支持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們要有這樣的意識:越是環境不利,越要注意自己表現出來的態度,這會決定別人是繼續對你投資,還是讓情況變得更糟。
再舉個例子。
小莉向小吳傾訴她在辦公室被同事欺負、被領導排斥的事情。沒過多久,小莉發現小吳正在慢慢地疏遠自己。
小莉向小丁傾訴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如意,一開始,小丁說:“你們公司氛圍真的是太差了。”第二個星期,小丁說:“你為什麼要在這樣的環境裏待下去,趕緊離開吧。”
小莉向小王傾訴,小王說:“你也應該反思下自己性格裏的問題,畢竟人際關係都是在互動中產生的,你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為什麼小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呢?因為她不夠懂人性。
她本來想得到小吳的親近,但是使用的語言和自己的目的正好相反。她越說自己在公司如何被動,越會導致對方疏遠自己。試問,誰願意和一個“大家都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呢?
小莉和小丁的互動中,小丁是一個不願意接受情緒汙染的人,所以一句反問,讓小莉陷入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