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隙法則:製造空隙,引導對話(1 / 2)

B:如果你不借會怎麼樣?

A:會傷害我們之間的感情。

B:傷害感情對你造成的影響是什麼?

A:我和他之間還有一些商業上的合作。

B:這應該就是你擔心的地方。對方和你有商業上的合作,與你有一種緊密綁定的關係,而你對他的行為卻缺乏控製力,這就是你所擔心的,是嗎?

A:是的,他第一次找我借錢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心甘情願地給了他支票。但這次的數目很大,我覺得他得為自己的衝動買單,而不是讓我來幫他承擔。

B:你更加擔心的是,在你們合作的生意上,對方“衝動”的話,最後你要和他一起麵對不好的局麵。

A:是的。

B:那麼,第一次他這麼做的時候,你其實也不認同,是嗎?

A:是的,第一次他找我借錢的時候,我也覺得這不是我的事情,但我還是借了。

B:所以,他第一次借錢的時候,你也並不是“心甘情願”的。

A:對,因為我的經濟壓力也很大。

B:你必須要和他合作嗎?

A:他的一些社會關係非常活躍,能為我們的合作帶來很好的機會。

B:你的感受和對方提過嗎?

A:沒有。

B:所以你可以和對方提嗎?

A:這次我覺得到該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我會和他去聊這件事。

B: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你覺得怎麼做才合適呢?

A:我覺得我應該在對方第一次開口借錢的時候,就表明自己的態度。

如上這段對話中,其實有一個空隙是在後期來進行處理的。

就是在A提出“他第一次找我借錢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心甘情願地給了他支票”,B並沒有直接否定A的感受,說A並非真正的心甘情願,而是用了另一個話題替代當時的話題。之後,B又循序漸進地幫助A發現自己真正的不滿是什麼,引導A做出決定,知道以後該如何處理類似的問題和關係。

空隙法則在談判中也同樣適用。

在合作中,很多問題的解決既不能妥協、退讓,又不能一味進攻,甚至連“各退一步”的折中法則也是無效的。這時候,在談判中製造一個空隙就尤為重要。比如:

A:這個假期我想去三亞。

B:可是我想去青島。

在如上的對話中,雙方的訴求是不同的,三亞在中國的南方,青島在中國的北方,如果采取各退一步的原則,難道要一起去“秦嶺—淮河”旅遊嗎?

而空隙法則在這裏就適用。

A:說說看,你為什麼要去青島?

B:最近工作壓力實在太大了,我心裏很亂。我們以前總是去爬山,這次想去海邊散散心。

A:看來我們兩個都想去海邊,這就好辦了。天氣熱的時候我們去青島,冬天我們再一起去三亞,可以嗎?

在這個對話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既然是空隙法則,就要給自己和雙方都留下空間,如果A沒有讓對方說出理由、想法、感受和期待,而是直接進行不留餘地的進攻——“我們兩個人既然都想去海邊,那就聽我的,我們這次先去我想要去的地方”,效果就可能截然不同。

總之,先處理自己內心的急切感,用“空”出來的技巧再植入到對話中,就會使看似平常的對話擁有驚人的說服力。

B:如果你不借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