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大腦會對事實進行加工(1 / 2)

對話1

A:周末在家做什麼了?

B:看了一天美劇。

A:你居然花了一天的時間追美劇?

B:你是覺得看一天英劇比看美劇高級?

對話2

A:周末在家做什麼了?

B:看了一天美劇。

A:你居然花了一天的時間追美劇?

B:是的,這是我的個人愛好。

對話3

A:周末在家做什麼了?

B:看了一天美劇。

A:你居然花了一天的時間追美劇?B:你為什麼這麼說?

三段對話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不同的對話氛圍,因為被提問者B對提問者A做了不同的假設。第一段對話,B假設A對自己的愛好持有否定的態度,所以進行了反唇相譏。

第二段對話,B的“回球”看似客觀,但B內心是把自己放到了“被攻擊”的位置,擔心A給自己的評判,比如A認為自己居然把一整天的時間浪費在看美劇上,而不是運動、健身、讀書等更積極的愛好上,所以B的回應像一個保護罩一樣把自己罩住,自然也隔絕了再次與A的交流。

第三段對話,B使用的是一個沒有任何態度的問句。所以,第三段對話往往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這段對話可能是:

A:周末在家做什麼了?

B:看了一天美劇。

A:你居然花了一天的時間追美劇?

B:你為什麼這麼說?

A:我每晚睡覺之前都刷美劇,但沒想到還有比我更愛看美劇的人,你追的是哪部劇?

你的大腦會騙你,會對事實進行加工,所以我們要通過進一步的對話去確認事實。記住:任何想象都不一定是事實!

麵對工作中的同一個情況,如果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溝通,同一處境,將得到不同的結論,也會得到不同的事業發展前景。

那麼,當你再遇到類似的事件時,如何去確認對方真實的含義呢?除了不帶情緒地提問之外,還可以用平和的態度,闡述客觀的事實。

永遠記住,溝通的目的不是發泄情緒,而是闡述事實。

反麵案例

積壓情緒,不用事實溝通,以情緒應對情緒。

A:老板,我要辭職。

B:為什麼?

A:我覺得你根本就不信任我。(發泄情緒)

B:我安排你在這麼重要的崗位上,而且還允許你在公司內跨部門溝通。你還覺得不信任你?

A:就算我誤會了吧,但我依然要離職。

B:行,我給你簽字,要走馬上走!

正麵案例

疏導情緒,以事實溝通,讓對話有彈性空間。

A:老板,我想和你談談。

B:好的。

A:我觀察了一下,我發現你很少要求其他同事每天寫工作彙報,而我被要求盡量用數字呈現每天的工作彙報。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擔心你對我的工作產生了不信任。(闡述事實)

B:哦,因為你的崗位的特殊性,你雖然不是領導崗,但是你手上的數據和我要求你彙報的內容能讓我感知各部門談判客戶的活躍度。你如果覺得強度太大,可以把日報改成周報,但是工作細節還是要用數據呈現,可以嗎?

對話1

A:周末在家做什麼了?

B:看了一天美劇。

A:你居然花了一天的時間追美劇?

B:你是覺得看一天英劇比看美劇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