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郡東,宜陽縣。
宜陽城的城池不大,但所處的位置卻極其重要。它是南崤道的唯一出口,位於山穀的衝積平原之上。
若有兵自西入中原,奪下宜陽城,就能沿著洛河河穀深入中原腹地,直抵洛陽城下。
同樣,如果張方所領的長安軍越過宜陽城,他們就可以通過南崤道抵至函穀關,全部退入西境,返回長安城。
李惲是潰敗下來了,但他也知曉守住宜陽這條防線的重要性。若是真放跑了張方,不說守東城時拚下的功勞沒有了,就連這條命恐怕都保不住。
故此,李惲強行收攏住了軍心,領兵在宜陽城外擺出了軍陣,企望用人命來擋下張方西逃的腳步。
對於張方而言,宜陽就是生死間的一道門。
過去了就能活,過不去的話,命也就沒了,自己與手下的三萬長安軍都得死在這裏。
因此,李惲想要拚命,張方也是如此,兩邊的軍卒更是在生死的抉擇上保持了一致,皆是將手中的兵刃劈向了對方。
此刻,在宜陽城下這一方不大的土地上,所有人都在為了能活下來而拚殺,每個人也都竭盡全力將兵刃劈砍到對方的要害之處,以求自己能活著麵對下一個敵手。
李惲知道自己不可能擋下三萬長安軍,即便這三萬大軍中還包括著眾多的民夫,但他們也開始拚命了,已經成為了可以殺人的猛獸。
可即便如此,李惲也必須要拖住張方,且不論東海王的處罰,自己也無路可退了。
再退下去,會被長安軍趕進崤山。
在那裏,自己與手下的這些人會被吃得連骨頭渣都剩不下。
李惲是武將,身上的本事也不輸與他人,手中的一杆長槊更是少有人能敵。
此刻,他揮舞著長槊在長安軍中已經衝殺幾次了,卻覺得總有殺不完的人,也有躲不完的兵刃襲來。
眼下已經沒有軍陣可言,更沒有明晰的防線可守,數萬人隻是擠在了一起廝殺,直到其中一方的人全都倒下,成為另一方活下來的犧牲品。
起初,張方並沒把這些洛陽東軍放在眼裏,一群撐不上兩個時辰的潰兵能有什麼戰力?殺退或殺光他們不應浪費多少時間的。
其實,張方還是希望洛陽東軍能繼續向西逃,逃進崤山山脈中。那樣的話,返回長安前的軍糧倒是不愁了。
然而,洛陽東軍的表現出乎了他的意料,突然出現的不死不休,更是拖慢了他西退的速度。
“娘的,這群豬什麼時候會咬人了?”張方口中大罵著,一刀劈翻身前的一名軍卒。
隨後,他厲聲吼道:“都莫要糾纏,快隨老子衝出宜陽。”
張方清楚不能在這裏糾纏過久。
宜陽是出口,那個姓李的不是笨蛋,不會隻派這點人堵在這裏,他能感覺到有大批的兵馬正在趕來。
張方是明智的,但他還是沒能離開。
因為,商望與劉離殺了過來,兩千滎陽輕騎軍再次拖住了他想要西逃的腳步。
輕騎軍的到來,雖然不能完全困住張方的長安軍,卻給李惲和洛陽東軍帶來了希望,他們知道還會有人來,會有更多的兵馬來增援。
事實也的確如此。
當商望與劉離領兵到來不久,離開穀望山的王瑚與周靖也帶兵馬趕至了宜陽,加入到了圍殺長安軍的戰鬥中。
如此一來,雖說雙方在兵力上還有些差距,卻也能真正地對張方的長安軍起到了牽製的作用。
戰國時期,宜陽城原為韓都。
這裏不僅是一座軍事要鎮,其周圍的山體中更是盛產鐵礦石,擁有如此的戰爭物資,致使韓國常被其他諸國所覬覦。
蘇季子曾言:“韓地方九百餘裏,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
北窯,位於宜陽城的西南,臨近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