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排兵布陣(1 / 3)

荊州南郡,江陵城。

至漢朝起,江陵城便作為荊州的治所而存在,與揚州治所建康齊名,有“江左大鎮,莫過荊揚”之譽。

江陵城位於荊州中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號為“東南重鎮”。

江陵城,州府衙內。

刺史王澄望著孤身逃回的內史王機,張了張嘴,卻一句話都沒有問出。隨後,他無奈地揮了揮手,命王機暫且回府休養幾日。

“別駕,李峻與劉璠的兵馬不日便會攻至城下,咱們該如何迎敵呀?”王澄望著別駕郭舒,一臉愁雲地問道。

別駕從事史,官名,亦稱別駕從事,簡稱“別駕”為州刺史的佐官。

郭舒,字稚行,順陽人,原為洛陽軍中的領軍校尉,因擅自釋放散騎侍郎司馬彪而獲罪,後投靠王澄,出任荊州別駕。

“唉...”

郭舒望了一眼離開的內史王機,苦悶地歎了一口氣,拱手執禮道:“使君,事已至此,卑職還是覺得您該將禮遇梁州李刺史的家眷,將她們盡快送出江陵城,如此也能免了這場戰事。”

繼而,郭舒卻又自我否定地搖頭道:“唉,此時說這話已經是晚了。如今,鎮南將軍府的劉璠參與了進來,就已經不是李峻一個人的事情啦!”

眼下,王澄已經有些後悔自己的莽撞行事。

原本,他以為扣下了李峻的家眷,就會使李峻卑微屈膝地跑來江陵求情放人,自己再羞辱一番李峻也就罷了,算是為當年之事討回了麵子。

不成想,李峻非但沒有來求情,反倒是聯合劉家人奪了荊州數郡後,領兵直奔江陵城而來。

鎮南大將軍劉弘素來在荊州有威望,自己也是憑借朝中的力量才將他趕到了西邊,劉家對此一直都是耿耿於懷。

雖說劉弘已經病亡,可鎮南大將軍的餘威尚在,其子劉璠就是要憑借這最後的威望奪回荊州。

對此,王澄已經看得清楚明白,當前的危機已經不僅僅是他與李峻之間的宿怨,而是自己還能否留在荊州的問題。

“杜曾,你的水軍可在江中做好布防?”王澄轉頭問向參軍杜曾。

杜曾拱手道:“使君放心,末將已命水軍在夷道處的江段做好了防範,定不會放一艘舟船進入江陵境。”

“很好,他們多以舟船行軍,最好在江麵上消滅他們的水軍。”說罷,王澄又問向郭舒:“別駕,陸上兵馬可安排妥當?”

郭舒點頭道:“使君,卑職已派人趕往夷陵縣十裏外的猇亭,大軍將在那裏阻擊進犯的來敵。”

王澄點頭道:“既然他們已經殺過來了,再做其他的也於事無補,不如就打一仗,滅了李峻的氣焰,看他拿什麼跟我要人。”

說著,王澄站起身,對郭舒繼續道:“命南平太守應詹,天門太守扈瑰,武陵內史武察即刻領本部兵馬趕至江陵城,我要徹底滅掉劉璠與李峻,讓他們為進犯荊州付出應有的代價。”

其實,王澄與李峻之間並無深仇大恨,若論起來也僅是年少時的一場衝突。

當年,裴家大郎裴鬆華運錦緞到洛陽城,在城外遭到了王澄等人的公然劫掠,時任牙門將的李峻接到裴鬆華的求救後,領人追上了王澄,與其大打出手奪回了貨物,並打傷了王澄等人。

那時,原主李峻有老梁王司馬彤的庇佑,王澄無法進行報複,隨後各自都離開了京城,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再無交集。

這本是王澄的理虧在先,但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總想要找回這個麵子。故此,當他聽說李峻的家眷途徑荊州時,便命水軍扣下了裴瓔等人所乘坐的舟船。

刺史王澄雖在荊州不得人心,卻也並非是泛泛之輩。

王澄,字平子,琅琊臨沂人,平北將軍王乂之子,太尉王衍之弟。王平子出身世家,少有盛名,勇力過人,為常人所忌憚。

如今,既然大家徹底翻臉,鬧到了兵戎相見的程度,他也並沒有什麼可害怕的,索性就兩軍對壘,打個你死我活,出了心中的這口惡氣。

別駕郭舒聽著王澄的軍令,口中雖是領命,心裏卻暗暗叫苦。在這三處領兵之人中,除了武陵內史武察外,其餘二人早與王澄離心離德,又豈能會領命前來呢?

另外,一直以來,劉璠都憑借父親劉弘的威望,在私下裏與荊州不少的官員有來往,在諸多利益上都有交集。

如今,他攜梁州兵馬而來,那些官員定會心向劉璠,應該不會有人增援江陵城。

眼下,郭舒首先希望江陵城中不要出事,然後再憑借南郡的三萬兵馬擋下劉璠與李峻,最終坐下來談出個利益交換才為上策。

★★★

若就利益而言,眼下的李峻並不想從荊州獲得什麼。

他也並非是完全不想,隻是覺得以自己當前的實力不足以掌控荊州,那就沒有必要涉入其中,徒勞地消耗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