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一鼓作氣(1 / 2)

李峻的到來振奮了華陽關外的雍州兵,而陣陣的呐喊聲也驚動了相距不遠的漢國軍,這讓他們大感奇怪,不清楚對麵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會讓已經疲戰的雍州兵如此地興奮。

此刻,漢國的中山王、車騎大將軍劉曜就在梨園處的軍中,他也聽到了對麵的呐喊聲,心中自然也是深有疑惑。從駱穀關到梨園,他的注意力從未放在被趕殺的雍州軍身上,而是一直都在關注著華陽關的動向。

起初,劉曜憑借自己對李峻以及武威軍的判斷,認為武威軍極有可能會對敗退的雍州兵進行救援。

基於這種可能性,他將所帶的兵馬分部行軍,並將各部之間拉開了一定的距離,以求給出關救援的武威軍造成一種可以取勝的錯覺,從而讓鎮守華陽關的守將做出錯判。

然而,隨著雍州軍的傷亡慘重,一退再退,華陽關並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出關救援,這讓劉曜有些失望,同時也對傳聞中武威軍的悍勇大義有了蔑視之心。

故此,經過幾日的激戰後,劉曜不打算再等待武威軍的出關。

他讓將士們休整一日,隨後便會領兵殺光對麵的雍州軍,繼而再趁勢攻打一番華陽關,若是能攻下來最好,若是無法攻取,自己就領兵撤出駱穀道,返回五丈原。

“對麵出現了什麼狀況?是武威軍出關增援了嗎?”半坡處,劉曜走出簡易的軍賬,向前方望了望,問向帳外的軍將。

一名負責警戒的近衛稟報道:“大將軍,剛才山頂的哨兵來報,華陽關內似乎有大批的梁州軍趕到,關牆上的守軍也增加了許多,而且確實有一隊步卒出關,此刻應該抵達了對麵。”

梁州會派兵增援華陽關,這是必然之事,劉曜覺得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若是梁州府對此不做出必要的應對,那才是領兵之人的愚蠢。

“哦,原來如此,有了援兵,就想出來活動一下了。”劉曜點了點頭,繼續問道:“出來增援的步卒能有多少人?看清楚了沒有?”

“哨兵說,大概能有三千人左右。”近衛繼續回道:“不過,華陽關下還有不少的兵馬列隊,看旗幟的規模不少於萬人,而且關城中也是軍旗盡展,應該也有不少的兵馬。”

近衛望了劉曜一眼,口中繼續道:“另外,大王,哨兵說從步卒前衝後,華陽關的關城大門開啟,再就未曾關閉過。”

為了能觀測到華陽關的動向,劉曜在兩側的山頂上設有哨兵,這些哨兵則會及時地將觀察到的情況傳到山下。

“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聽著近衛的稟報,劉曜在心有存疑的同時,也有了一種不好的感覺。

有兵增援華陽關很正常,但如此大張旗鼓地出關迎戰,若不是來了相當數量的兵力,那就是守關之將狂妄到了極點。

可是,按照之前的情況,華陽關的守將一直都很謹慎,並無莽撞之舉。劉曜覺得華陽關之所以會如此做,極有可能是梁州府調集來了大量兵馬,想要在駱穀道中與漢國軍拚個高下。

其實,劉曜不懼在駱穀道中與梁州軍一戰,可有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讓他有所顧慮,那就是自己這邊所帶的軍糧已經出現了短缺,而這條駱穀道中又尋不到星點的可食之物,這必然會成為兩軍對戰後最大的麻煩。

另外,劉曜還由此想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情況。

眼下,武威軍正在西邊與大成軍決戰,北線的兵力應該不是太充裕,如果他們將眾多的兵力調來了駱穀道,其他的關隘處必定會出現兵力不足的情況,這倒真是一個可乘之機。

聲東擊西,沒想到自己追殺雍州軍,竟然將梁州的防線扯出一個大破綻來,如此倒也是不錯。

故此,劉曜拋開了心中的疑慮,轉身對身側的令官道:“即刻命遊司馬領後軍撤出駱穀道,返回五丈原,讓彭天護領盧水胡軍入綏陽小穀,由那裏的山路進攻故道縣。”

繼而,劉曜又略做思忖後,繼續吩咐道:“命人與趕到雍州的河內王劉粲取得聯係,讓他與武牙將軍李景年攻取長安城,牽製住渭水北的晉軍。”

作罷了安排,劉曜抬起了手中的雙刃長刀,高聲地命令道:“等了這麼久,梁州軍終於不再做縮頭龜了,將士們,隨本王衝過去殺光那些鼠輩。”

不管對方到底派來了多少兵馬,劉曜都打算與武威軍戰上一場。

他要親眼看看武威軍的戰力到底如何,更是想通過此戰擊潰出關的武威軍步卒,讓守關之將見識到漢國軍的勇猛,從而把趕來增援的兵馬全部牽製在華陽關,為彭天護通過綏陽小穀攻進梁州境帶來更大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