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壩人的頭骨,根據吳汝康先生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馬壩人眉脊粗壯明顯突出,形成一條橫條,但向上與額骨鱗部相續,其間僅有淺溝相隔。馬壩人眉脊前緣的輪廓和爪哇猿人、中國猿人不同,比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直,介於爪哇猿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馬壩人的眼眶約呈圓弧形,與尼安德特人相似,與爪哇猿人不同。馬壩人的鼻骨,與爪哇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似,比現代人寬闊。鼻額縫則和中國猿人、梭羅人、羅迪西亞人相似。頂骨在前囟處的厚度為7毫米,小於中國猿人和梭羅人,與尼安德特人相似。這些特征均說明馬壩人原始的特性,但同時又有些進步的特性,如顱骨骨壁較薄。因此,專家意見還是傾向於馬壩人屬於早期智人。馬壩人具有直立人向智人的過渡性特征。與馬壩人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因此,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根據吳秀傑研究員與國外學者研究發現,馬壩人右側額骨表麵的痕跡呈半圓形,大小在30平方毫米,整個痕跡下凹1.5毫米。痕跡表麵粗糙,呈現出波紋狀隆起的細脊,在痕跡周邊有明顯的愈合現象。經過對比研究發現,這種形製的創傷痕跡,很有可能是受到一種鈍性物體打擊後所致。根據外傷痕跡的形態和部位,這種痕跡很可能是當時人類之間暴力行為的結果。這一研究對於我們認識當時的人類行為模式具有重要啟示。
馬壩人發現的意義和價值
馬壩人頭骨化石是在華南地區第一次發現的古代人類頭骨化石,擴大了以往發現古人類化石的範圍——以往我們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南方地區也相繼發現一些古人類化石,但馬壩人化石的特征較這些化石早,馬壩人屬於早期智人化石,說明在中國華南地區也生活著早期智人,這為古人類在這一地區的發展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就史學價值而言,馬壩人作為早期智人的代表,介於北京人和丁村人、河套人之間,填補了中國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中國人類化石的聯結上有重大意義。同時,馬壩人的發現擴大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智人的分布範圍,填補了華南地區人類進化係統上的空白,對華南地區古人類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尤其是將廣東的曆史提早到了一個遠古時期。
馬壩人的價值還在於對中國古人類學、考古學及史前史學提供了明顯的線索,啟發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們將注意的重心由北而南,並從廣東、廣西逐漸向西南發展,找到越來越多、越來越早、越來越重要的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存,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和史學理論體係。中國學界自馬壩人化石發現以來,已取得多方麵的重大進展:一方麵,發現了數量甚多的古人類化石,幾乎人類演化過程的每個時期都已有了標準的化石代表,從而確定了中國作為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地區的無可爭辯的地位;另一方麵,已經采用鈾係法、氨基酸法、古地磁法等多種先進的科學方法,對中國一係列古人類化石地點作了相對年代的測定,這樣就可以有更充實、更有說服力的證據,進一步研究人類的起源及發展。
馬壩人的頭骨,根據吳汝康先生的研究,具有以下特征:馬壩人眉脊粗壯明顯突出,形成一條橫條,但向上與額骨鱗部相續,其間僅有淺溝相隔。馬壩人眉脊前緣的輪廓和爪哇猿人、中國猿人不同,比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直,介於爪哇猿人和尼安德特人之間。馬壩人的眼眶約呈圓弧形,與尼安德特人相似,與爪哇猿人不同。馬壩人的鼻骨,與爪哇猿人和尼安德特人相似,比現代人寬闊。鼻額縫則和中國猿人、梭羅人、羅迪西亞人相似。頂骨在前囟處的厚度為7毫米,小於中國猿人和梭羅人,與尼安德特人相似。這些特征均說明馬壩人原始的特性,但同時又有些進步的特性,如顱骨骨壁較薄。因此,專家意見還是傾向於馬壩人屬於早期智人。馬壩人具有直立人向智人的過渡性特征。與馬壩人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因此,其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