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渡邊的作品總是能夠與他的生活共時,與他的年齡同步,因此能夠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通,與社會人生緊密相連。用一句通俗的表達就是很“接地氣”,從創作初期直到後期的作品內容,無不如此。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日本,隨著經濟發展達到飽和,女性在各方麵地位的增強,婚外情大量出現,渡邊的“不倫”作品也應運而生。
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渡邊淳一也關注起老年人的生存狀態。比如,《再愛一次》中主人公隆一郎與現年七十九歲的作者屬於同一年齡段,同樣有著整形外科醫生的經曆,同樣喪失了性能力,等等。
四,渡邊的作品追求人性的真實,追求唯美浪漫的情愛,認為性愛至上。
渡邊的小說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已有定評。他的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與日本古典文學一脈相承。婚外戀情侶約會,總是風花雪月相伴,情調格外優美,他們的情愛既優雅含蓄,又狂野放浪,收放自如。並且常常營造出極盡浪漫超脫的氛圍,一對有情人沉浸於自然美、女體美、服飾美、性格美、藝術美、美酒美食之中,愈加情深意濃,與不如意而枯燥的家庭生活形成巨大反差,令他們欲罷不能。
更重要的是,渡邊的作品中對人性真實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登場的男性主人公裏,很難找到道德完美的君子,然而,正是這種不完美,才體現了渡邊孜孜以求的毫無矯飾的人性。渡邊認為,倘若不能夠去描繪飲食男女的真實欲求,就枉為文學家。
五,渡邊的作品具有濃厚的反道德、反傳統、超世俗的特點。相對於既追求性愛的愉悅,也強調責任和義務的傳統道德觀,渡邊則強調為了愛的愉悅,不能不舍棄承擔道德責任。因此,從這樣的男性角度描繪的理想女性,無一不是既溫婉端莊又放浪多情的女性,對於情愛的追求本能,讓她們的道德感責任感在偷情的緊張感與性愛的快樂麵前不堪一擊,甚至可以為了所愛的人拋棄生命。
那麼,渡邊為什麼會畢生致力於探索男女情愛呢?應該說與他自身經曆所形成的人生觀密不可分。青年時代,他的女友突然自殺;中年時期,相愛十多年的情人因不堪忍受病苦投海自殺,讓他體味到愛的虛無。外科醫生的經曆,使他見多了生離死別,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同時也發現了對異性的愛有時能夠讓人忘卻生老病死之苦。他認識到愛欲與食欲乃是人之大欲,肉體之愛或可暫時填補人們無助的心靈,尤其是激情四溢的不倫之愛,更是平淡婚姻中無法獲得的特別體驗。然而家庭是社會和諧的根基,人的欲求必然受到社會倫理的製約,於是,在貌似穩定的家庭關係紗幕下,掩蓋的是性的壓抑和虛偽,因此,人的愛欲在現實麵前舉步維艱。而作者正是將現代人的這些困惑、掙紮、歡愉、無奈、孤獨、貪求等都曝光於筆端。
渡邊以冷峻的觀察力,捕捉到了現代人追求自我實現與社會倫理道德的矛盾。他濃墨重彩地描繪已婚男女的婚外情,絕不是膚淺的言情寫性,而是為了表現對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和憂慮,呼籲人們關注精神健康,重視個體生命的需要,回歸人類的伊甸園。
對渡邊情愛文學的評價與接受
對渡邊情愛文學的評價,自然是見仁見智。盡管渡邊的情愛理念倡導對人的原初欲望的釋放,過多強調性愛的作用,認為愛情無關道德、愛情與婚姻不可共存等,招致了諸多負麵評價,但是都無法遮蔽其文學價值的光芒。
他的作品中雖然描寫了情欲,卻並不齷齪,男女主人公的情愛並非以滿足情欲為目的。男主人公雖風流倜儻,卻不是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而是懂得欣賞女人、愛憐女性的有情人。或可說,堪比多愁善感的光源氏,一生為了追求完美女性,遍嚐了與眾多女性的悲歡離合。
渡邊也同樣是通過作品反複表達內心深處對完美女性的期待。“這是人類共有的,並無對錯之分”,因此,渡邊筆下的女性大都是男人審美意識的折射,是為男人而存在的客體,因而她們大多是同一個模式,無一不是在男人的引導下,從端莊的人妻逐漸變成徹底沉迷性愛、對男人無條件地服從、全身心投入愛情的完美女性。他作品中的女性都是在男人的影響下慢慢變成完全不具備社會、家庭角色,一味貪戀情愛的純而又純的毫無功利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