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清末以來,排滿的革命家們將滿人政權痛詆至一無是處,但平心而論,滿清還是蠻有特色的一代王朝,遠的不比,至少比起相接的朱明,其政治實有鳳鴨之別。。haOSHuDU.究其由,並非清代製度比之明季有什麼優處,而在於最高統治者的皇帝,兩朝有很大的差別。清代之帝,不論賢與不肖,個個都有圖治之心,說宵衣旰食固然是吹捧,但“君王從此不早朝”的事好像也沒有。就更沒有像明武宗那樣自封“總兵”和明熹宗專事斧斤的胡鬧帝王。更何況還出了兩位放在何朝何代也堪稱明君的康熙與乾隆,前後統治百多年。在人治政治模式的傳統政治中,君主的明智與勤政顯然比任何賢臣都更加有效。
雖然清朝政治頗有氣象,但由於在製度上“清承明製”之故,幾乎明代政治的明弊與隱疾,清代也都有,換言之,清代的政治格局與明代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無相權的皇權集權,以相互牽製為首要特征的中央政府機構,中央與地方外輕內重的布局,地方的簡政與中央的繁政相搭配,缺乏效能的兵製等等大都大同而小異。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任何政治係統,隻要能實現統治目標,就應該是合格的。自宋以降,在多數情形下中國封建統治者最關切的統治目標是對國家的控製,消解內部的叛離,至於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繁榮則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事。行政效率的低下與國家機器的腐敗,往往能換取皇權的穩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今天看來的所謂政治係統的弊病,很可能是一種統治所必需的合理代價。隻是,這種代價在政治體係運作過程中會逐漸累加,一直大到足以損傷整個係統。而晚清政治格局的嬗變,就是在這種代價累加到了一定程度,由於西方勢力的介入的刺激而發生的。政治重心由內重外輕轉為外重內輕,新興的湘淮軍製部分彌補了傳統兵製的怠滯,從而使清代政治呈現出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雖不足以抗擊西方的衝擊,但已可延緩其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