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吵鬧著、寒暄著,拾掇出兩桌子菜來。
菜,都是村裏常見的東西;張栓也不是什麼大廚,料放到了,味道也就出來了。
人們坐定,帶上張栓,每桌十一人,兩桌剛好二十二人,女人八個。
村裏,所有的人都已到齊。
最年輕的三十多歲,老的便是七十來歲的劉和全。
四人智力缺陷,六人身有殘疾。
這,就是村中現狀。
張栓想要帶著這群老弱病殘走出困境,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在華夏,尤其是流傳著古華夏遺風的村落裏,座位頗為考究。
女人不上主桌,乃是定理。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並無歧視之意。
主桌座位也是依照長幼之別、能力差異而定。
劉和全自是主位。
右手邊是張栓,這是對讀書人的肯定。
左手邊眉峰剛毅、五十來歲的中年男人正是張伯。
其名為張流,性子略顯暴躁。
雖都姓張,卻和張栓並無親緣。
壺中,早已裝上張栓帶回來的特供茅台。
酒器,是一套青銅器,五個酒壺、四十個酒盅,具體來曆已無法追尋。
張栓起身,一一為眾人滿上。
劉和全端起酒盅說:“栓子是咱們一天天看著長大的,這小子有出息,考上了大學,放在古時候,應該也算得上是進士及第。也給咱村裏人長臉了。”
“一走就是四年,連個信都沒捎回來過。有人說他白眼狼,嫌村裏窮,和那些混小子一樣,出去就再也沒回來過,回來看看咱們這些老東西死沒死!”
說道這裏,劉和全的聲音顫抖起來。有些人,實在是把人心傷透了。
“這話,戳的我心窩子疼!疼得我吃不下飯、睡不著!”
劉和全的眼中,已含滿淚水。
“好在栓子爭氣,沒忘了咱們……好了,人老了就是話多,喝!”
沉默中,眾人一起舉杯,張栓看到,劉和全趁著舉杯時,抹了抹眼角。
還有幾人,也與劉和全相仿,顯然是這一番話,說中了他們的痛心事。
華夏有個詞,叫多子多福,為的就是老有所依,可這一群老弱病殘,隻能悲哀的彼此相依。
其中苦痛,隻有自己明白……
村子裏,可能隻有像劉大江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無憂無慮。
張栓看著氣氛沉悶,自倒一盅,起身說:“眾位長輩、兄長,我張栓能活到現在,全是拜你們所賜,大恩大德誓不敢忘。四年沒回來,怕的是一事無成,讓你們失望。現在,學有所成,方敢返鄉,讓眾位久等了。祝大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說罷仰頭喝幹杯中酒。
張流在旁襯托道:“大學生,說話就是有水平。栓子回來,是個高興事兒,大家該吃吃、該喝喝!”
說完,碰了碰劉和全。
劉和全開口說:“開吃、開吃,以前都是栓子吃咱們的,今天咱們也嚐嚐栓子的手藝。”
說著,就拿起筷子,吃了第一口。
長者先吃,這是規矩。長者未動筷子,連大江這樣智商有缺陷的人,也不敢開吃。
這下,氣氛再次歡快起來。
張栓也與眾人聊的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