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張流吊著胳膊,送來一些新鮮的草藥,顯然是剛進山采的。
劉和全絲毫不領情,黑著臉將張流趕走了。
不過草藥還是留下來了,這都是村裏用了幾十年的傷藥,很少出現問題。
劉和全將草藥處理完,給趴在床上張栓敷上。
張栓自早少就趴在床上,沒動一下。有疼的原因,亦有心事的原因。
從最開始的委屈,慢慢轉為思考狀態。
龍H縣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沒有人才、更沒有投資。
而仡佬村更是龍H縣中最窮、位置最偏的一個村。
當初他以全省第五、全市第一的成績考上清華,受到省、市、縣、校各級表彰。
除了沒有父母,自大學入學開始,成績優異,一路順風順水。
成為清華軟件編程社團成員、加入學生會、收到各大小企業邀請。
這一切、種種的綜合,造成了他隱隱有高人一等的心態。
尤其是在龍H縣這種平均文化程度不高的地方,他這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就像落入山溝溝的鳳凰,引人注目。不然,就憑他一個大學生村官,哪能得到縣長的接待?
再加上信息時代,人們接受到的各種信息繁複、眾多,雜亂、不精,隻是略懂些皮毛,便以為懂了,落實起來困難重重。
張栓就屬於這種情況,在京城回來前,他以為隻要提出搬遷這個計劃,村裏人便會欣然同意。
到縣裏,了解到移民安置房閑置數年無人入住,就已經在心裏,暗自提高了村民搬遷的困難度。
可他並沒有認識到究竟有多難,隻以為憑借自己這個大學生的身份、與村裏人的關係,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就能說動村裏人搬遷。
但是,現實卻狠狠的扇了他一巴掌、扇的他遍體鱗傷、心中戚戚!
就連他親近的人,聽到搬遷二字,也畏如蛇蠍!
他暗自總結自己的錯誤:
第一、心中麻痹大意,低估了搬遷的困難程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第二、沒有深入了解村民情況,弄清楚搬遷難的根本問題,就貿然行動;
第三、村官,好歹也是個官,想要做成事兒,必要的手段不能少。
張栓經曆失敗、放下傲氣的心態轉變,是帶領仡佬村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想明白了,就要付出行動。
吃完午飯,張栓找劉和全了解情況。
張栓說:“爺,我也四年沒回來了,想了解一下,村裏現在的情況。”
劉和全自無不允,娓娓道來。
村裏戶籍上有四十三人。
沒有外出的人,帶上張栓二十二人,年齡均在四十歲以上。
其中男性十四人、女性八人;四人智力殘疾、六人肢體殘疾。
其他未離開的人,也是各有各的原因。
劉和全講完,問張栓:“給我說說,你和你伯早上是咋回事兒?”
張栓說:“我是想說動我伯搬遷,講不過他,就提起了我嬸,又和他頂了幾句。”
劉和全無奈道:“你呀!你伯從小就把你當親兒子養,兒子和老子鬧騰,你不是找抽嗎?”這一句,算是說中了張流打張栓的重要原因。
張栓滿臉愧疚,低頭不語。
劉和全繼續說:“搬遷這種事兒,你咋不找我,找他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