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即曹操,文帝則為曹丕。按《倉頡拾遺》所載,“”字疑為曹丕所造,用來專稱他老爸之墓。看來,這位與老爸老弟在文學史上並稱“三曹”的丕哥,果然沒浪得虛名,連造字這碗飯,他也要搶一口吃。
閑話休提,言歸正傳。關於曹操之死及其,無名氏所著《魏武野史》卷末,有聊聊幾十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操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設七十二疑,以防盜墓者。”《魏武野史》語焉不詳,七十二疑到底是曹操遺囑,還是曹丕的主意呢?按曹操的性格及其幹過的好事來看,應該是他本人的意思。
曹操幹過什麼好事呢?盜墓。別誤會,曹操盜墓,可不是為了一己私欲,而是為了解放全中國,讓人民當家做主。還是據《魏武野史》載:“征袁紹時,操於軍中特設‘發丘中郎將’,毋須衝鋒陷陣,專職掘墓。操踏馬揮鞭,所指之處,軍士發丘,皆所獲甚豐,故曹軍無斷餉之虞。唯曹軍所過處,萬墓瘡痍,曝骨於野,不忍目睹。故後人有詩歎曰:‘那堪官渡千裏塚,曹軍過後盡開墳。’”曹操發丘,為“一將功成萬骨枯”增加了新的注腳。按古代刑律,掘人墳墓,屬“不赦”之“十惡”行為,正因為曹操是盜墓這一行當的專家,他自知積惡過多,怕死後徒子徒孫們發揚革命傳統而掘,所以他立了“無藏金玉珍寶”的遺囑,並讓曹丕設置七十二疑,擾人耳目。
所謂野史,聽聽則可。不過,沉寂千多年的“”字,又大熱起來,原因大家都知道了: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聲稱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陽豐鄉西高穴村被發現,“六大證據確認高陵,否認七十二疑傳說”。不過,這一“世紀考古重大發現”,很快便遭到眾多質疑,首先,在未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最終確認之前便如此猴急地發布信息,像極了陝西林業局“發現華南虎”時的所作所為,會不會過後又因“草率發布確認曹操墓的重大信息”而發出《向社會公眾的致歉信》呢?為了GDP,他們什麼事幹不出啊?
一片質疑聲中,疑似開始發掘了,發掘過程也通過央視向公眾直播,明火執仗。當地官員興奮莫名稱,預計將給當地旅遊帶來至少四個億的收入,而當地老百姓,早已開始賣《曹孟德選集》及《魏武帝語錄》兩本書了。
周老虎在前,曹操墓在後。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社會,任何專家都失去了權威。不過,不管是誰的墓,唯利是圖地發掘,終是一種缺德的行為。擅長“發丘”的曹操因頭風發作而痛死,千年後更遭曝屍;掘慈禧墓的孫殿英病死於牢獄之中,都不得善終。哪怕今天將“中郎將”改稱為“考古學家”或“文物局長”或其他什麼長,盜墓就是盜墓,發丘就是發丘,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倉頡拾遺》析“”為“秋後農話”,是正確的,隻是說字形“從爻從口”,未免有點勉強。蓋“”上並非“爻”,而是兩個×,在甲骨文中,它表示秋收過後,農民在田間將一捆捆稻草紮成×形曬幹,以作燃料之用。下麵之“口”,則表說話之意。
所以,的本義,是指農民在秋收過後,有了閑工夫,於田間地頭天南地北地閑侃,後來便泛指一切閑聊,如東北“嘮嗑”,北京“扯淡”,廣州“傾閑偈”。它可組成“歌”一詞,專指民間流傳的歌謠,這種歌謠,最早也是農民在勞作間歇舒緩筋骨、放鬆心情時所唱,口口相傳,遂成史上最早流行歌曲。
歌能夠流傳,自然就承載起傳遞信息、揭露真相、諷刺時政的工具。最早的歌,可上溯至《詩經》,其“國風”,便是商周歌的集大成者,如最有名的《魏風·碩鼠》。還有另一首《豳風·七月》,表麵上看是勞動婦女敘述四季生活的民歌,實則包含著對當政者橫征暴斂的控訴。特別是最後一節,農民在辛苦勞作之後,還得“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捧上兩杯酒,殺了兩隻羊,來到公堂上,高舉牛角杯:敬祝偉大領袖萬壽無疆!)簡直就是萬靈的預言嘛。
除了《詩經》,《左傳》也記錄了春秋時期的數十首歌,一般以“輿人誦之曰”為標誌。所謂“輿人誦之”,就是“老百姓都這麼唱”的意思。
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宣傳基本靠口”,歌以傳播速度快及其“海量信息”,使被批評者感到害怕。於是,秦始皇剛統一六國,便著手鉗製輿論,焚書坑儒禁歌。據林語堂的《中國新聞輿論史》載,秦時的法律,“偶語”或“腹誹”都可以判處死刑——別說歌了,心裏頭想想都不行,“百代都行秦政製”,兩千年後,文革時期,還真有人因為內心對偉大領袖有意見而“被自殺”的。
不過,像所有的專製暴政一樣,別看他們掌權時如何的橫暴,最終被人民所推翻,則是曆史的必然。秦再怎麼禁歌,民間也有不怕死者,將歌矛頭直指嬴政,並且咒他早死。比如這一首:“秦始皇,何強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飧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關於“張吾弓射東牆”,民間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獸欲尚得不到滿足,“乃發孔子墓”,不料,竟在孔墓之東牆上發現此歌。此事雖是傳說,不過,嬴政最後在沙丘(今河北平鄉東北)不得好死,卻是不爭的事實。
遮蔽信息,歌便成了專製者的挽歌,任何時代皆然。
其實“犯罪”之“罪”,原為“辠”,會意字,從自從辛,“自”原意為鼻,“言罪人蹙鼻苦辛之憂”。不過,“辠”字隻使用到戰國為止,秦統一六國,順便統一文字,統一思想,嬴政自稱“始皇帝”,便“以辠字似皇字,改用罪”(《說文解字》)。也就是說,秦始皇覺得“辠”字看上去像“皇”字,“始皇帝”是每天都要上頭版頭條的,這麼一來,百姓會看成“始辠帝”(有原罪的皇帝),那就泄露國家機密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