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運用第一印象與同事共樂(1 / 3)

第三章 印象力是獲取機會的關鍵

人的一生,免不了要與他人打交道,無論他是誰,成功者也好,失敗者也好。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隻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而85%則是靠人際關係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由此可見,與人交往是多麼重要!

人們常說:“不要以書的封麵來判斷其內容”,但是,全世界的人都是首先以書的封麵來判斷其內容,包括你和我。我們不可能讀完一本書後再決定是否去買它。

人際間的第一印象也是如此,往往幾分鍾就會形成偏見,決定以後交往與否。可見,做人與人打交道是多麼重要。

當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人們立刻靠直覺意識對你進行至少十條總結:你的經濟條件、教育背景、社會背景,你的精明老練度、可信度、結婚與否、家庭出身背景、成功的可能性、年齡、藝術修養、健康狀態等等。

在這一切當中,請記住,人們普遍喜歡那些穿著得體,為人熱情、友好、寬鬆、祥和的人,而厭惡那些破衣爛衫,表現得缺乏修養、尖刻、好戰、征服欲望強的人。

雖然,明哲保身、與人為善是一部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但現實生活中,如何處理好自己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如何使自己在這偌大的生存空間裏,左右逢源,並使它上升為一種藝術,卻是人們苦苦探求的真諦所在。

卡耐基曾說過:“隻要真誠地關心對方,隻花兩小時獲得的友情,比兩年時間所得到的總和要多得多。”換言之,交朋友的秘訣就是——自己先變成對方的朋友。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有助於雙手迅速達成一致。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因此雙方能聲氣相通,融成一片。當然,與人打交道絕不那麼簡單,但一切總有一個開頭,良好的開頭就是成功的一半。

一個人走人社會,接觸最多的就是與其一道工作的同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同事”一詞的內涵大大地豐富了。當前,在我們的單位裏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也需要很密切的合作。時代的發展,決定了在同事間合作與競爭的辯證關係。

在單位中,鐵飯碗打破了,舊的人情關係網撕破了,不論資曆深淺、學曆高低,你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個性。坦是現代社會每一項工作都離不開同事的幫助與合作,離不開上司及下屬的支持。那些善於處理同事關係、巧妙贏得同事支持的人工作就會順利,而那些自命清高,不善於同同事合作的人必然舉步維艱,在競爭中失敗。

要獲得事業成功,必須要研究與同事相處的學問。

打開新局麵

卡耐基指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登堂入室的門票。”此話說得很對。我們通常在和人初次見麵時,都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對方戴上“此人很不友善”、“此人很直爽”之類的帽子。這是拿對方跟自己已有的經驗相對照,並以其體格、外貌、服裝等為基準而對對方產生的一種觀念。如果對對方的第一印象有所錯覺的舌,就很難修正對方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亞瑟所作有關第一印象的研究中指出,在會麵之後所得到的有關其人的印象,往往與今後所形成的印象相一致。

因此可見,一個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別人對你、或你對別人都是一樣,第一印象不好的話,如要挽回就要花很大的努力。因此,在與同事初次接觸中必須注意這點。初到一個新環境,人人都有緊張、陌生之感,但隻要抓住“人人都愛先人為主”這個特點,從“一開始就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這條策略人手,你就能夠被同事喜歡。

你和同事們萍水相逢,互不了解,而你的尊嚴卻首先毫不客氣地作為第一信號打人了對方的眼底。機敏的人僅在這一瞬間已憑著心理定勢給你對號、打分了,而且這種自我經驗又極其固執,人們總是最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斷。有的人費盡心機,卻一輩子老不景氣;有的人卻辦什麼事都得心應手,似乎宏運天降。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人的整體“形象”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隻要能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形成個人與眾不同的風格,就可塑造百萬入之中的“這一個”,以各自不同的魅力而引起別人的注意、重視乃至於欽佩。中國有這樣的諺語:“人靠衣服馬靠鞍”,“人要衣裝,佛靠金裝”,可見衣著對一個人的外表影響之大。大多數人對另一個人的認識,可說是從其衣著開始的,特別是對辦公室人士而言,衣著本身就是一種武器,它反映出你個人的氣質、性格與內心世界。

一個對衣著缺乏品位的人,在辦公室競爭中必然處於下風。

因此,從現在起,立即要注重你的衣著。

在多數機構裏,其實存在著一套不成文的穿著規則,尤其是行政人員,選擇根本不多,所以沒有人敢標新立異,令自己鶴立雞群。因為一旦這樣做,便意味著這個人離群獨處,肯定備受來自上司甚至同事的壓力。

萬般形態,皆成性格。熱情、潑辣、幹練、敏捷也是風度,不必強裝風雅、文靜、溫柔、羞澀。隻要有一個中心,真實、自然、諧調就是風格,都可形成風度;表現適度,都可取得迷人的風采。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都有向上的心理,都崇尚有價值的東西,崇拜值得欽佩的人。如果你給他的感覺是個窩囊廢、平庸之人,他就覺得沒有必要與你浪費時間。所以你就是謙虛也萬不可表現得自卑、自慚形穢,你必須處處表現出從容自信、幹練、有條不紊、不卑不亢。要給別人這樣一個感覺,此人能幹,非同尋常,可為我之師,同這樣的人交往對我有利!

一般而言,事先你就要知道要怎樣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還要知道什麼會弄糟了它。大部分在這方麵遇到麻煩的人,是因為不知道人家期待他們什麼,還不知道怎樣在某種狀況中采取行動。其實,通常隻要花點時間就能了解,最好用耳朵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要決定什麼是人家期待你的態度,就得考慮:新同事是什麼樣的人,新同事的目標是什麼;他害怕什麼。

要創造出最好、最持久印象的方法,就是去找那些和你興趣一致、誌同道合的人。

要接受一個難以取悅的人,就不要想冒犯他。這意味著你應該試著讓他解釋他的態度、意見和評語,也許,你不一定要同意他的看法,假如你不能,就不要假裝同意。但是,要很耐心地聽別人怎麼講,記住這種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對你都十分猜忌,隨時都準備好要指出你缺乏真誠的地方,如果他真挑到了,你就再也沒有機會說服對方任何事了。

如果你想讓人相信你,就不該假裝同意,但也不要明擺著堅持反對的態度。相反,應該表明你沒有確定,你需要知道更多情況;這樣對方會樂意告訴你更多。不要想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隻鼓勵他繼續說下去,表達更多他的感受。他說得越多,你對他的了解就越清楚,再過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有可能同意他某些與你接近的想法,你可以利用傾聽的力量,來改變他的立場。

一般而言,人們喜歡以他們想要的方式來看別人。大致而言,人們把別人分成兩大類:他們“像我”或“不像我”。無論是用統禦、控製、贏得爭辯、處理、領導、教導或其他影響別人的方法,首先都得先了解有哪些特質會使對方符合“像我”的這一類別。隻有在你了解到“像我”這樣的標準對對方的意義時,你才有希望接近他。要創造出一個勝利者的風度,就是要讓別人相信,你們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即便如此,交淺言深也仍然是初到新工作環境的人所應該避免的。

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平日工作勤懇、業務熟練的人卻難以受到大家的歡迎,就因為他的EQ(情緒智商)太低,不善於管理、控製自己的情緒。他們往往總是自以為是,容不得任何批評建議,常怒氣衝衝,向同事發脾氣,或是為一點小事到處抱怨,罵罵咧咧,或是牢騷滿腹、怪話連篇。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會互相感染的,有時自己控製得還不錯的情緒,一下子就被別人破壞了,而別人的情緒也常常被自己影響。問題是誰都討厭無故影響別人情緒的人,哪怕他是為了工作。

其實上班也如同演戲,後者演的是角色,與真我不見得相同,而前者要演的也是一種角色,也不見得與真我完全一致。好演員能很快“入戲”,並且可以既戲裏戲外分得很清,又看不出虛偽的矯揉造作。因為他能夠收放自如地執行工作,把自己原來的情緒放在一邊,專心配合領導、同事的工作要求,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從而製造了一個輕鬆、合宜的氣氛,也無疑會令自己受歡迎。毫無理智地放縱自己的情緒,實在是聰明的“上班族”不肯有的行為。

遺憾的是,許多學曆高、能力強、經曆多、見識廣的人,卻未必能改善一個人的“人緣兒”處境。

托尼在美國中部一個大製造公司做了4年的人事官員,他有一個體麵的心理學學位。他自稱適度自信,性格外向,對自己的生活道路大體上是樂觀的,而且他工作順利,婚姻幸福。然而他卻常常陷人一種莫名的不快中。他承認:“我總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我在工作中並不很受歡迎,因為我對同事們從沒有真正的親密感。或許在內心深處,我不相信任何人,即使跟妻子瓊在一起,我大多數時候也是小心謹慎。當有人直截了當地問有關我自己的問題時,我通常閃爍其詞。作為人事官員,我需要人們的支持和信任。但我感覺他們有點兒躲著我,甚至提防我。或許他們是在回報平日裏我對他們的喜怒無常和神經質吧。”托尼的想法沒有錯,恰恰是因為他不善於控製自己的情緒,喜怒無常,讓人覺得他有些神經質,同事們才躲著他。

再來看一個例子:安娜是一個辦公室的管理人員,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為其組織中相當數量的辦公室成員承擔著廣泛的責任。她同丈夫離婚了,與十多歲的兒子和女兒住在一起。她的煩惱是:“我總是無法克製地向別人發脾氣,雖然事後常常後悔,但又總也控製不了自己的惡劣情緒。我們辦公室職員的流動相當快,所以對大多數的人很難有真正的了解,而我卻會周期性地與這樣或那樣的人發生口角。我試圖強硬些,也試圖親切愉快些,可什麼都不管用。如果我粗暴強硬,他們就怨恨不滿,並予以回擊;而如果我態度可親,他們又覺得我軟弱可欺,就想趁機利用我。家裏的問題我也無法解決,我的孩子們都怨我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這使我感到我令他們失望了。但更令我自己失望的是,我即便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卻仍然得不到同事們的理解和擁戴。我曾失落至極,認真考慮過辭職,可是我在個人生活上已感覺失敗,如果現在辭職,那麼我在職業上也失敗了。”

那麼錯在哪裏呢?托尼與安娜顯然都是成功的職業人員,他們的工作涉及管理其他同事並又離不開他們的支持和擁護,他們要麼有不錯的學位和職位(像托尼),要麼有長期的工作經驗(像安娜),可顯然他們卻都不覺得對工作駕輕就熟。而他們的共同症結就在於不能信任同事、尊重同事,無法良好地管理、控製自己的情緒,結果既傷害了自己,又得罪了他人。

世界上類似的人物並不少見。許多職業人員都容易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事情搞糟了,那就一定是別人的過失。不過托尼和安娜有一點比許多具有同樣問題的人勝過一籌,那就是他們認識到事情並不如意,而過失或許在於他們自己。

因此可見,控製好自己的情緒是多麼重要。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學會控製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

如你覺得傷心時,應設法找出失掉的是什麼,失掉了,今後能在哪裏取得補償。

如你發怒的時候,要自問:“誰得罪了我?怎樣得罪的?我對那個人說了些什麼?我本來要說些什麼?為什麼我沒有說呢。”

如果你感到內疚,要知道大多數內疚來自壓抑的憤怒,而憤怒又是因心靈受傷害而產生的,那麼解決的方法首先應該查出心靈上所受的傷害,再把憤怒引回原來它應該發泄的地方。

一切情緒,尤其是不愉快的情緒,都必須等它消了才會好。

負麵情緒是消耗精力的,也是無益的。

頭腦要冷心要熱

旦換了新的工作環境,就等於從一個剛剛略微平靜的戰場又轉入另一個即將開戰的陣地——重新進行永無休止的人際交往之中。

中國台灣經濟學家高希均教授提出“冷靜的腦、溫暖的心”這一觀念曾廣為流傳。的確,頭腦冷靜則有理性,心熱則有感性,理性與感性缺一不可。上班族心不能冷,否則淡泊一切“如何工作”?腦不能熱,否則亂了方向,做事常出錯。對於上班族而言,既已選擇走了這條工作之路,既然選擇了這家公司、這個組織,就得帶著熱情工作。《熱情生活》一書提出,“熱情生活不是口號,而是最快樂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態度,如此才能擁有光芒四射的璀璨人生。”剛進人新的工作環境的人,都懷著滿腔熱情,然而,這份熱情常常很快就被冷酷的現實擊垮,使人變得心灰意冷。心灰意冷的原因,不一定是工作不順利,而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你的新組織內恐怕也會出現以下的人際症狀,讓人心寒。

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讒、毀、誣、陷,隨處可見;

自己人互扯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