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這位媽媽跟同事說起了這件事情。同事對這位媽媽說:“我女兒婉兒以前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家裏來了個小客人,她做事非常有條理,每次都幫助我女兒整理東西,教她怎麼整理自己的房間和東西,結果,我女兒現在做事很有條理。要不,你帶你女兒到我家住兩天,讓我女兒教教你女兒好了。”
於是,這位媽媽就把英英帶到了同事家。兩個女孩玩得很高興,一起玩拚圖、玩棋類遊戲等。兩人玩得差不多了,婉兒便很自覺地收拾東西,並放回了原來的地方。英英看著婉兒收拾,也幫忙收拾。第二天,英英學會了主動去收拾東西。英英從婉兒家回來後,就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幹幹淨淨,再也不會亂放東西了。
2.指導孩子做事有條理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什麼,父母都要讓孩子做得有條有理。例如,房間擺設井井有序,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以免需要的時候卻找不到;晚上睡覺之前,整理好書包、準備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有一位爸爸是這樣教孩子有條理地做事的:
這位爸爸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發現自己的女兒做事非常沒有條理,常常是亂放東西,用的時候又拚命地找。為了使女兒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這位爸爸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有一天,爸爸對女兒說:“一個人如果愛好收藏,他就會感到很快樂。”
女兒有些懷疑地看著爸爸,說:“是嗎?那應該收藏一些什麼呢?”
爸爸說:“什麼都可以,比如你喜歡畫畫,那就可以收藏各種美術作品。”
女兒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誰知,爸爸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兒有些納悶了:“怎麼不容易?”
爸爸說:“‘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
然後,爸爸就給女兒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藏書條理化的“資料十進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就是把所有的資料由粗到細分成類、綱、項、目四個層次,每一層次以0到9為記號分成10等份。於是,全部資料便可分為10類、100綱、1000項、10000目。
爸爸告訴女兒,“類”代表知識體係,“綱”代表專門知識,“項”代表專業,“目”代表形式。如,知識可分成10類:A.哲學;B.曆史;C.社會科學;D.自然科學;E.工程、技術;F.產業;G.藝術;H.語言學;I.文學;J.總類(即不包含在以上九類之內者)。
在爸爸的指導下,女兒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經常要使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這樣,她就做到心中有數,在尋找圖書的時候非常方便。
更重要的是,女兒在爸爸的指導下學會了做事有條理,她開始注重自己安排事情,比如,書包整理得非常有條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都是按順序擺放的,隻要把手伸進書包摸到第幾本書就知道是什麼,再也不用拚命翻書包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做事一定要有條理、有計劃。比如,家裏要整理得井井有條,東西不要亂放,看完的書要放回原處,衣櫃裏的衣服要分類擺放等,這些細小的行為都可以影響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當然,讓孩子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和恒心,還要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進行適時引導。
3.教孩子做計劃
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父母可以向孩子示範自己的計劃。即把自己的計劃告訴孩子,並且征求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幫著計劃。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今天我想好好安排我們的生活,吃完早飯後,我們到公園去看花展,然後回來吃午飯,午飯後你小睡一會,一點鍾我們去少年宮學畫畫,三點我帶你去海洋館,回來後,你要寫一篇一天的見聞,你覺得這樣安排好不好?”
這種示範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計劃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夠學著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計劃提出了疑問或者孩子有了計劃的意識後,那麼,父母就可以讓孩子來安排、計劃一下了。
這種實踐性的鍛煉最能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更應該讓孩子自己來安排和計劃,這樣孩子能夠更好地遵守自己的計劃。
有一位聰明的媽媽,發現孩子在學習彈琴的時候總是沒有計劃,剛想彈琴,不一會又去看動畫片了。有一天,媽媽對孩子說:“你每天得彈半小時的鋼琴,剛回家的時候彈也行,吃完晚飯彈也行,但是,彈的時候你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彈足半小時。”孩子考慮了一下,因為晚飯前有一個他喜歡看的動畫片要播放,於是他選擇了吃完晚飯再彈。結果,他確定自己的計劃後,居然一直執行得非常好。
4.讓孩子按計劃辦事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向孩子強調計劃的重要性,並給孩子的各項行為製定一些計劃。當然,這些計劃的製定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與父母一起來製定計劃。
當計劃製定了以後,孩子必須按計劃辦事,不能半途而廢。對幼兒園的孩子來講,父母應該要求他們在玩的時候自己把玩具拿出來,玩完以後自己收好;對小學生來說,就要要求他們看書做作業的時候要認真,寫完以後才能去玩;對於中學生來說,應該要求做事有責任心,自己把握做事的進度。
一位小學生做事非常磨蹭,本來沒有多少作業,卻非要拖到很晚,熬得媽媽又氣又急。
有一次,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她跟兒子約定,做作業的時間隻有半小時。然後,媽媽把鬧鍾上好,同時,兒子開始做作業。半小時一到,鬧鍾就響起來,兒子還差兩道題目沒做完。兒子向媽媽投來求助的眼神,但是,媽媽毫不猶豫地說:“時間到了,你不要做了,睡覺吧。”
第二天,媽媽把兒子沒做完作業的原因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支持媽媽的方法。這天晚上,媽媽又上好了鬧鍾,兒子一開始做作業就很抓緊時間,效率明顯提高,居然順利地在半小時內做完了作業。
從這以後,兒子做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提高了。而且,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他都會有意識地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限,有計劃地去做了。
5.教導孩子依據規律做事
引導孩子計劃周密,學會有條理生活,離不開科學的態度。也就是說,要遵循客觀規律,而不能衝動蠻幹。
威爾遜和同學要到山裏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活動。學校向他們介紹了營地的一些情況,並為他們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建議,讓孩子們自己回家去準備營地生活用品。媽媽問威爾遜是否需要幫忙,威爾遜說自己能夠照顧自己。
在他出發前,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裏要比平原冷得多,顯然威爾遜忽視了這一點。媽媽還發現他沒有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是媽媽並沒有給他更多的提示。
威爾遜高興地走了。過了兩天。等他回來時,媽媽問:“怎麼樣,這次玩得開心嗎?”
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有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帶少了呢?”
“我認為那裏的天氣會和這裏一樣,所以隻帶了平常穿的衣服,沒有想到山裏會那麼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羅裏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裏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先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作決定。那手電筒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可我忙來忙去,最後把手電筒給忘了。我想,下次野營時我應該先列一個單子,就像爸爸出差時列的單子一樣,這樣就不會忘記東西了。”
在媽媽和威爾遜的一問一答中,媽媽幫助威爾遜總結了計劃不周的教訓。其實,這位媽媽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認為,經驗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沒有提醒孩子,而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嚐到自然懲罰的後果,從而逐步學會有條理地安排一切事情。
另一位爸爸也用相似的方法使兒子改掉了做事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這位爸爸是這樣說的:
“一次,我發現兒子又忘戴紅領巾了,為了讓孩子嚐嚐丟三落四的後果,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次,我沒有給他送紅領巾。兒子放學回來沮喪地說,因為他沒戴紅領巾,他們班被扣了1分,同學們都責怪他。於是,我趁熱打鐵說:‘以後你一定要把該帶的東西整理好/兒子若有所悟地點點頭。從這以後,兒子做完作業總是認真地收拾書包,嘴裏還念念有詞:‘鋼筆、尺子、語文書、默寫本、文具盒、紅領巾……’做事有條理多了。”
6.教孩子做事之前先定計劃
德國人非常注意做事的計劃性,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十分注重引導孩子做事講究計劃。
如果一個孩子對爸爸說:“爸爸,我周末想去郊遊。”他的爸爸不會直接說“好”或者“不好”。他會問孩子:“你的計劃呢?你想跟誰一起去?到什麼地方去?怎麼去?要帶什麼東西去?”如果孩子說:“我還沒想好。”爸爸就會對他說:“沒想好的事情就不要說。如果你要去,就要先做計劃。”這樣,德國孩子做事一般都比較嚴謹,做事之前往往會有周密的計劃。
當孩子提出某項請求時,父母可以問孩子:“你的計劃呢?”當你的孩子逐步習慣了在行動之前做計劃後,他就會養成先計劃後辦事的好習慣。作為父母,你可以耐心地與孩子討論他的計劃,並使計劃趨於可行,那麼,孩子也就慢慢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4.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隻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於某一事業時,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師。因此,隻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英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學家查斯特菲爾德勳爵在給他兒子菲利普·斯坦霍普未成年時的信中曾寫道:
親愛的孩子:
對任何事情都懷著一顆好奇的心,專心致誌地做好每件事。在你這個年齡,不應該表現出懶散、冷漠,這是不可原諒的。想想吧,接下來的三四年時間對你今後的人生有多麼重要,你千萬不要浪費這段寶貴的光陰埃不要以為我希望你一心隻讀聖賢書,其他事情一概不問;其實我既不建議也不要求你這麼做,我希望你在學習之外還可以做點其他事情,不要忽視一寸光陰,因為到年終的時候累計起來可是一大筆時間埃比如,一天當中除了學習和娛樂之外還有許多短暫的休息時間,你可不要覺得沒事可幹,隻是傻坐著打哈欠;請你隨手拿本書看看,不管它多麼瑣碎,即使是笑話書也無防,總比什麼都不做好。
我不會把娛樂稱作懶散的行為或是在浪費時間,而是把它們當成有理性之人的娛樂。相反,把一部分時間用於娛樂上,其實非常有益。例如,你可以參加公眾集會和上流人士的聚會,與人共進晚餐,甚至還可以去舞會跳跳舞。可是記得去的時候把你的注意力帶上,否則你就是在浪費時間。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能夠充分利用每天時間,可是到了晚上,把這些時間加起來,就會發現其實什麼事都沒做成。他們雖然花了兩三個小時看書,可是看的時候不動腦筋,非常機械,結果什麼都得不到。他們時常參加聚會,可是從來不會真正參與進去,既不去觀察別人的個性,也不關心他們的話題,而是淨想著一些不相幹的瑣事,或者幹脆什麼都不想,這種愚蠢、懶散的思維他們還冠之以“心不在焉”和“分神”。他們去某地遊玩,時常張口結舌地被那裏的人或吊燈吸引,結果反而忘了遊玩的初衷。
集中精力,是一個人做好事情的前提。可以說,不論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如果不集中精力,三心二意,那是肯定做不好的。有些孩子很聰明,可由於上課不能集中精力聽講,在家寫作業時也不能集中注意力,長此以往就影響了成績。
美國有個教育機構,曾經把一些學習好的孩子與學習差的孩子混編在一起,然後對他們進行一係列的測驗。結果發現學習好壞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就是能否集中精力,即學習好的孩子能夠長時間地集中精力在學習上,而學習差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心猿意馬,不能集中精力。
孩子不專心是多方麵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對做的事情缺乏興趣和愛好,有的是因為精力不足,有的是受他人影響,有的則是受父母的影響。要克服孩子不專心,幫助他養成集中精力的好習慣,就要先找出孩子不專心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點。年齡越小,控製注意力的時間越短,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時間至多也隻有15分鍾。這是由於孩子的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不集中這種情況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而小學要求學生上課要坐40分鍾,然而我們並不能被動地等待孩子的自我發育的完善,否則將影響學習效率及學習成績。
因此,對於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可進行一定的具體訓練,以提高注意力,適應課堂生活。要培養和鍛煉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孩子對自己的控製能力是比較差的,所以要想使孩子集中注意地學習,就要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種準備,讓孩子吃好、喝好、穿得適當。
學習前也不要讓孩子玩新穎的玩具或有趣的遊戲,使孩子在平靜愉快的心情中開始學習。創造一個安寧舒適的環境,是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必要條件,孩子的學習環境力求單純固定。有條件的最好能讓孩子有一個固定的學習地方,沒有條件的學習環境也要力求單純。
孩子在學習時,如果大人走來走去,說這講那,甚至聽廣播、看電視,就會嚴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孩子學習時,家長也最好坐下來,看點書讀點報,或作一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2.適宜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孩子注意力的條件
人的需要、興趣和經驗直接影響人的注意。如果讓孩子學習的內容與他的需要無關,或是教的內容太深,超出他的理解範圍,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但如果內容太淺,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隻有那些“跳一跳能夠到”的內容,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善於從紛雜的內容中,選擇孩子尚未掌握、但經過努力能理解的教給他,其注意自然會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