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1.告訴孩子怎樣認真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家長,把認為孩子不懂的事全都替孩子做了;相反,對以為孩子懂的事情缺乏要求和指導,實際上孩子對此恰恰不懂。(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
其實孩子有時候是屬於真的不懂,對孩子沒有做必要的要求,孩子當然習以為常,視若無睹了。認真也是如此,以為孩子知道如何認真,其實孩子真的不知道如何認真。
我們發現許多家長在對孩子作要求的時候,喜歡單方麵地表達自己的感覺、感受和願望、想法。這樣做不僅說不清問題,也很容易造成雙方情緒上的對立。這種主觀上的自以為是,往往是建立在對孩子漠視的習慣上。這種主觀的行為特點似乎也是東方人的特點。
許多看起來很聽話的孩子表現為—做一件事情不是因為本身的意義,考慮更多的是家長對“做這件事情”的感覺,而不是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感覺。不大會想“我該不該做”,而是考慮“家長是不是同意”。這種依賴心很強的孩子表現得是如此乖巧,但自主性、獨立性、創造能力卻被強有力地束縛了。
相反,那些看起來很不聽話的孩子行為乖張,由於總是陷入與家長的對立情緒的漩渦中,不能正確理會家長的意圖,結果喪失了許多大好時機,最後後悔也無濟於事了。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小的時候不聽大人的話,等大了的時候才知道父母的話是對的。這類家長經常碰到,但遺憾的是他們卻不能從自身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這樣的家長通常有兩個特點:
一是由於這樣的家長與孩子對話交流缺乏足夠的耐心,與家長自身的教育文化程度沒有太多關係。家長表現往往很主觀,認為孩子對這麼簡單的事情一定是很明白的,所以隻是主觀地提出了要求和願望,但具體怎麼做卻又疏於指導!可是做事情不是隻靠願望就可以實現的。何況還隻不過是家長本人單方麵的願望。
二是說“認真點”往往是針對學習,而學習到底該怎麼進行,自己心裏並不太清楚,清楚的又往往是偏頗和不完整的認識,甚至是錯誤的理解。“認真點”、“一定要認真”給孩子更多的信息隻不過是主觀意願的表達,缺乏對客觀行動過程中的明確指導。孩子們怎麼能知道如何“認真”,如何實現“認真”呢?
在家長對孩子說“認真點”的時候,孩子常常會回答:“是,知道了。”而脾氣大點的孩子會說:“知道了,你煩不煩人埃”其實孩子從來都不知道。即使大點的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怎麼實現“認真”,但是,往往在聽到“認真”二字後,心理上引起極大的厭惡和反感,明知道什麼是對的也不去做,這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體現。
讓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每天都做的“洗手”吧。我們的家長通常往往隻是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你要認真地洗啊,不要馬虎啦”之類的話;或者是“打了香皂了嗎,洗手背了嗎”之類支離破碎的問話,卻疏於具體明確地指點孩子該如何作為,這是許多家長的通玻
其實隻需要父母對孩子耐心地做一次這樣的講解:“首先你要把手沾濕了,然後用香皂在掌心打一打,再把香皂放回皂盒,兩隻手互相地搓一搓,當然還有手背、關節等處,如果指甲裏有黑泥,你可以再摳一摳,然後用水龍頭衝掉手上的泡沫,最後用手接點水把龍頭衝衝。”噢,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的確需要說好一陣的,但是孩子聽了以後,就知道了怎麼做才算是認真洗手。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複雜,把許多簡單的事情搞複雜的人是我們的家長,原因就在於家長缺乏耐心進行全麵地、科學地解釋和指導。
要想達到正確理解“認真”的意義,正確執行“認真”的目標,同樣需要我們的家長耐心地、全麵地、科學地給孩子講解“認真”,對“認真”做出具體的要求。
在學習、生活等方麵也如此。“認真”是形容詞。形容詞更多表達的是願望和性質。如果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是需要用名詞和動詞表達和解釋的。
和“認真”一詞相仿的單詞還有,“努力氨、“細心點”等。可什麼是努力?怎麼努力?怎麼做才是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對的?
什麼是仔細?怎麼做是仔細?您和孩子是否做過詳細的說明呢?如果有的話,您的孩子不會粗心到現在!很多人似乎能說明白什麼是粗心,但卻基本沒有人能講清楚什麼是仔細。
事實證明,越是頻繁空洞地使用“認真”、“努力”、“仔細”等詞彙,越是說明家長教育認識的蒼白,教育手段的無力。與其如此,趁早把這個詞從您的頭腦裏遺忘吧!
各位家長先把這個口頭禪改掉吧,忘掉“認真”二字,希望從現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說什麼“認真”了,在需要的時候,請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怎麼做,多長時間做完就了。和“認真”二字說再見吧。
2.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人們解決世界的問題,靠的是大腦思維和智慧,而不是照搬書本。
—愛因斯坦
許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吃苦,在孩子吃飯、睡覺、玩耍、交朋友等方麵都采取事事包辦的做法,而不是鼓勵孩子去獨立思考、獨立做決定、建立自信心,從而導致孩子離不開父母這根“拐杖”。
這樣的家長應好好反思自己,因為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形成脆弱性格。給孩子越多的庇護,孩子的獨立性就越差,生存能力就越弱。
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維克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隻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讓瓶底朝向窗戶,也就是亮光處,瓶口則朝向幽暗的室內。然後他放了幾隻蜜蜂到瓶內,結果蜜蜂一直朝亮光處的瓶底碰撞,絲毫沒有注意到瓶口在另一邊。經過幾次努力,蜜蜂終於明白亮光隻是出口的假象,於是他們就停在亮光處,不再嚐試。
維克教授把蜜蜂抓出來後,放進去幾隻蒼蠅,瓶底依然朝窗。沒想到一下子蒼蠅就飛出瓶口,逍遙的展翅一飛、影蹤不見。為什麼蒼蠅可以飛快地找到出路?原因無他,因為蒼蠅多方嚐試,往左往右、往上往下、往前往後地試,而不局限於蜜蜂所執著的亮光處,所以一下子就發現瓶口的出處,獲得自由。
維克教授的結論是:這個實驗說明了唯有勇於冒險、不斷嚐試、不被假象迷惑,才能幫助我們麵對變化萬千的局勢。
的確,很多時候,答案往往隱藏在不為人注意的幽暗角落,顯而易見的答案不見得就是真正的解答。蜜蜂思維方式是單向的,蒼蠅的思考模式是多變的。乖巧的孩子往往就像蜜蜂一樣,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可以看破眾人執著的假象,經由思考撞擊、行動嚐試,最後找到通往成功的大門。
所以不要隻訓練孩子往亮光處飛,要讓他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一開始孩子的看法有點幼稚,父母還是不要壓製他,反而要引導他。這樣孩子長大才不會如蜜蜂一樣不知變通,隻會往特定方向嚐試,也不會如毛毛蟲一樣,隻跟著前一隻爬。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很不一樣。
獨立思考是積極主動地思考,具有新穎性創新性的特點。它是任何創作、發明發現的源泉,要想有一番作為的人都離不開獨立思考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呢?以下是幾點建議:
1.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般說來,從二三歲開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學做自己的事情,五六歲,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還能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使孩子(尤其獨生子女)能及早擺脫對大人的過分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還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可讓他們幫助提東西,拿肥皂、掃把、挎包等;開飯時可讓他們幫著搬凳子、擺碗筷,飯後讓他們幫收拾碗筷;可讓他們和家長一起打掃居室衛生,如掃地、擦桌椅櫃櫥;可以讓他們幫家長一起刮土豆皮、擇菜、洗菜;還可以讓他們到不遠的副食店去買醋、買醬油等。做這些事情不但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高興,覺得自己長大了,還能讓他們從中學到不少知識,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
2.挖掘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周圍世界的動力,但他們的好奇心需要成人的挖掘和保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家長把孩子的發問當作笑料,而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提問不屑一顧,置之不理,甚至加以訓斥……這些家長的做法都會把孩子的好奇心扼殺。阻礙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
孩子大都有各自的愛好。對於孩子的愛好,隻要是無害的,家長就應該予以尊重並加以培養,並不斷引導,使之更有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
3.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開拓孩子的知識麵
創造是思維的最高層次活動,兒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創造才能。這種創造才能如果能得到培養就會得到發展,將來會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受到抑製,這種才能就會逐漸枯竭。每個家長都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培養孩子的創造性,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孩子認識事物,對事物產生興趣。
(1)讓孩子觀察周圍世界。
廣闊的環境是孩子獲得知識的海洋,但有的家長怕孩子出意外,孩子長到四五歲了,也不讓他出門,關在屋裏。一兩歲的小孩對家裏的東西,尚能引起興趣。如果再大些家裏的人都熟悉了,家裏的東西都看膩了,環境再不擴大,接觸麵還那麼小,孩子的知識就會停頓不前,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所以孩子長到一定時候,就要帶他去公園、上街、逛商店,多看看這世界上人、事、物,並鼓勵指導孩子去發現問題,可從中學到許多知識,為今後的創造性勞動創造條件。
(2)還要讓孩子多動手。
有的家長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幹,這樣孩子就難以了解事物的內部結構以及事物之間的聯係,也就難以激發創造精神。
家長要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可選買一些多變化、能發展孩子思維能力的玩具,如萬能膠粒、積木、多種拆裝玩具等,了解其中的構造原理和性能,這對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以及創造精神是十分有利的,許多孩子就是從拆拆裝裝中激發了創造精神。
4.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在孩子獨立思考時盡量開闊孩子的思路,啟發孩子獨辟蹊徑或逆向思維,讓孩子養成多角度思考的習慣,用來訓練孩子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
3.一切按計劃進行
1986年,正在英國訪問學習的數學博士鄭偉安,被破格提升為大學教授。那年他隻有34歲,是當時我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
然而,更令人驚歎的是,這位最年輕的大學教授,竟然沒有讀過高中,更沒讀過大學。那麼,這麼一個連高中和大學都沒讀過的年輕人,是怎樣取得博士學位,當上大學教授的呢?
鄭偉安小學畢業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那時,學校裏的桌椅被砸爛了,老師們被拉去挨批鬥,課本被扔進了垃圾堆,學生們根本讀不成書。除了讀小學時掌握的一點兒知識外,在初中的幾年裏,他什麼也沒學到,全是混過來的。到1968年,鄭偉安就算是混了個初中畢業。
一天,鄭偉安和一群無事可幹的同學去看打籃球。比賽打得非常激烈,有一個運動員由於跑得過猛,腳下一時刹不住,一下子跌出了場外,觀眾被逗得哈哈大笑。鄭偉安旁邊的一個青年隨口說道:“牛頓定律在起作用啦!”
“什麼是牛頓定律?”這個詞好新鮮啊!鄭偉安呆住了,他突然覺得自己的知識實在太貧乏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他感到這樣混下去不行了,於是,開始萌發了自學的念頭。
學什麼呢?想來想去,好像小學時自己對數學挺有興趣,於是他決定開始學習數學。從哪裏學起呢?剛開始自學的時候,他就像個茫茫林海中迷路的孩子,到處瞎抓亂闖。當時,他連什麼叫“無理數”都不懂,卻每天拿著大學教材亂啃。學來學去,毫無進展。
於是,他不得不回過頭來,從複習小學數學課程入手,再自學初中數學的內容。他給自己約法三章:每周至少自學70小時,並專門備了一個本子記錄每天的學習時間,學滿1小時,畫一短線,學滿5小時,畫一個“正”字。哪個星期的學習計劃因故沒有完成,下個星期一定要補上。就這樣,鄭偉安自學完全部的中學課程,又自學完大學理科的全部課程。
1978年3月5日,鄭偉安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四名教授嚴格的考試,被破格錄取為碩士研究生,一個不合格的初中生,通過刻苦自學,連跳三級,終於進入了正規的高等學府。
以後,鄭偉安又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進修,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數學博士學位。
培根說過:“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於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時間和選擇要點。隻是要注意這種分配不可過於細密瑣碎,善於選擇要點就意味著節約時間,而不得要領地瞎忙等於亂放空炮。”
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條理的人,無論從事哪一行都不可能取得成績。一個在商界頗有名氣的經紀人把“做事沒有條理”列為許多公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於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孩子都有早晨起床找不到襪子、學習用品或者生活用品的現象,這便是做事缺乏計劃性和條理性的壞習慣。做事情缺乏條理、沒有計劃是兒童時期的一種自然反應,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導,孩子們往往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從而給一生帶來麻煩。
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孩子有條不紊地處理應該處理的事情而不會手忙腳亂。做事沒有條理的人,他將無法很好的料理自己的生活,也無法很好地進行學習和工作。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做事沒有條理、沒有計劃的孩子將會比其他人走得更辛苦。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呢?
1.引導孩子向做事有條理的人學習
許多孩子做事沒有條理,當父母跟他強調需要有條理地做事時,他往往無法接受父母的意見。事實上,孩子需要身邊的榜樣來引導。
有一位媽媽正為女兒做事沒條理而煩惱。她的女兒英英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卻是經常東西亂放,自己的房間一團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