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當我們的寶寶搖搖晃晃學步的時候,一步兩步三步……跌倒了,我們都知道不要去扶他,而是鼓勵他:“寶寶不哭,寶寶勇敢,不要怕摔倒,站起來,再走給爸爸、媽媽看看!”
就這樣,寶寶在我們的鼓勵下,從地上勇敢地爬了起來,邁開小步,一步、兩步……再跌倒,再爬起,再行走,再跌倒,專注認真,堅忍不拔……直到一步一個堅實的腳櫻
可以說,在教孩子學走路時,我們是自信的,是允許孩子失敗的,是鼓勵孩子不怕失敗的。因為,作為父母的你知道,跌倒是孩子學會走路的必經之路。
正是我們給了孩子的自信,給了孩子的寬鬆,給了孩子的鼓勵,孩子才學會了邁步,學會了走路。即使跌倒了,跌痛了,他也堅持不懈!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大人都免不了遇到失敗,經曆失敗,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
現代社會的競爭已經從娃娃開始。父母們麵對孩子的失敗要有信心去鼓勵和支持他們。如何幫助孩子正視失敗?這裏,給大家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1.要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告訴孩子不要總是自責
每當聽到孩子說“我真笨”、“我太差”等話語時,父母要引導他們明白遭遇失敗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件事情上的失敗並不等於自己就是一個失敗者。
許多偉人,許多真正有成就的人又經曆了多少次失敗,多少次挫折。發明大聖愛迪生為了試製白熾燈,查找了四萬多頁資料,試用了1600多種材料,但都失敗了。但他並沒有泄氣,他從上萬次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終於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白熾燈……所以,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之母,你的這次失敗是下次成功的開始。
2.不要過於強調孩子成功的外因
自尊心的產生源於孩子的內心,外因隻有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使他們時刻感到自己是一個有價值、一個非常重要的人。
3.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簡單地說“你簡直太差了,你不可救藥。”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這次你表現得不好,但我們相信你可以通過自己加倍的努力迎頭趕上來,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孩子。這樣做才有助於孩子鼓足勇氣改正缺點。
4.有進步,要表揚
在孩子不斷努力的過程中,家長要善於發現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績,並及時地給予不同形式的表揚與肯定。因為表揚和肯定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樣,孩子一定能掃除昨日失敗的陰影,昂首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5.與孩子一起,預見失敗,享受失敗
隻有這樣,孩子才不會被失敗絆倒,孩子才能慢慢透過失敗看到成功,透過黑暗看到光明。任何努力都需要動力,一種光明目標的指引,家長不斷地給孩子灌輸這種觀念,孩子就會調整麵對失敗的態度。
記得巴爾紮克曾說過:失敗就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它是一塊絆腳石,使你卻步不前;對於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拋開要失敗的結果,和孩子一起靜下心來,找找造成失敗的原因,想想告別失敗的對策。然後,鼓勵孩子向著新的目標繼續前進。這樣,才能把失敗轉變成一種財富,轉變成孩子走向成功的潛能量。
讓孩子做事,在做事中明白責任;讓孩子受苦,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讓孩子失敗,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讓孩子流淚,在流淚中體會淚水鑄造的堅強;甚至可以讓孩子受點傷,學會體悟舔舐著傷口匍匐前行的偉大與悲壯。
5.告訴孩子要成功先要學會堅強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北宋)
要有堅強的意誌、卓越的能力以及堅持要達到目標的恒心,此外都是細節。
—歌德(德)
在美國有這樣一件事:有一位青年在一家公司做得很出色,他為自己描繪了一幅燦爛的藍圖,對前途充滿信心。突然這家公司倒閉了,這位青年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倒黴的人,他垂頭喪氣。
但是他的經理,一位中年人拍了拍他的肩說:“你很幸運,小夥子!”“幸運?”青年人叫道。“對,很幸運!”經理重複一遍,他解釋道:“凡是青年時候受挫折的人都很幸運,因為你可以學到如何堅強。如果一直很順利,到了四五十歲,忽然受挫,那才叫可憐,到了中年再學習,實在是太晚了。”
堅強在我們生活中是一枚永不退色的豐碑,她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不退縮,促使信心百倍戰勝困難,走向成功。
因此,父母要在堅強中磨練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堅強中保持鎮定與清晰,相信困難在堅強麵前會化為紙老虎,挫折就是瞬間一掃而過的狂風暴雨,失敗也會成為人生的一個小插曲,而成功與輝煌永遠屬於在堅強中奮進在逆境中拚搏的勇夫。
美國心理學家威蒙曾對150名有成就的人做過研究,發現智力發展與三種性格品質有關:一是堅持力,二是善於為實現目標不斷積累成果,三是有自信、不自卑。可見,堅強的性格對人生十分重要。
人的一生會遇到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比如貧困和疾病;比如困難和磨難;甚至還有偏見和歧視、打擊和嘲諷;還有壓迫和摧殘……麵對這些不幸,人們最容易心灰意冷,最容易失去信念。但是,堅強的人卻挺過來了。麵對人生的滄桑、生命的磨難,他們性格中那種堅忍的個性,讓一切困難低下了頭。
堅強的本質,就是堅持到底,決不動遙人之奮鬥,貴在堅持。隻有堅持才能產生無限的創造,隻有堅持才能超越一個個有限的“障礙物”,隻有堅持才能嚐到最後的甘甜。順利了,要堅持;不順利,更要堅持。堅持、堅持再堅持,是成功的秘訣。隻有度過黎明前那段黑暗時光的人,才會領略晨曦初露時耀眼的光明。
有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商人被困在荒涼的沙漠裏,一連好幾天沒有喝到一滴水了。天亮時,他們決定分頭去尋找水源,並約定:如果有人找到水或得到救助,就以鳴槍為信號。
接近中午時,其中一個再也走不動了。太陽像條火蛇一樣舔著他幹裂的皮膚,腹內燃燒著一團火。他想:“我快完了,快向同伴求助吧。”於是,他朝天開了一槍。
槍響之後,等了很久,他並沒有盼到同伴的到來。他想:“大概他沒聽見吧?”於是又朝天開了一槍。
又過了許久,仍然沒有見到同伴的身影。他開始著急了,又接連開了幾槍。他想:“這個家夥,大概是發現了水源,想自己獨享;要麼是故意見死不救,然後私吞自己的財產。”他大聲咒罵這個不講仁義的家夥。當夜色來臨時,他徹底絕望了。
然而,當他的同伴帶著尋來的水,氣喘噓噓地來到槍聲響過的地方時,看到的是一具屍體,他把最後的一顆子彈打進了自己的腦袋。
這位商人沒有死於幹渴,沒有死於體力不支,沒有死於沙漠裏的風暴和野獸的襲擊,更沒有死於內部爭鬥,他死於自己的意誌,死於自己的半途而廢。
其實,成功與失敗的差距往往隻有一步之遙,隻要咬緊牙關堅持一下,勝利便在眼前。但是,許多人正是因為在前麵的搏鬥中已經筋疲力盡,在最後的關頭,即使遇到一個微小的困難或障礙都可能放棄,最終功虧一簣。
對於孩子來說,膽怯、懦弱和靦腆是普遍存在的。每個孩子都會遇到許多麻煩,在麵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膽小懦弱的孩子往往沒有堅強的意誌去克服困難和挫折。堅強勇敢的孩子則能夠做到持之以恒,憑借自己堅強的意誌,戰勝困難和挫折,越過障礙和絆腳石,從而取得成功。
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不知什麼原因,語文老師對他產生了偏見,於是作為懲罰,這個老師要求他每天必須站在教室的後麵上語文課。這一站就站了整整兩個月。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沒有呢?“沒有,”這個學生自己說,“我心裏想,老師不就是要看我的笑話嗎?我偏不讓你看。”於是他拿著語文課本站著聽課,下課再補筆記。而期末考試,他的語文成績竟得了98分。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人的一生不可能隻有成功而沒有挫折。而一個人是不是把失敗和挫折看做是對自己的挑戰,並重新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就要看他是不是具有堅強的性格。
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堅強地朝自己的目標走下去。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堅強的個性呢?
1.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
家長必須改變對孩子包辦代替的態度,多給孩子自主機會。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是應該孩子自己做的,家長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長應該堅持這樣的原則:你能幹的,我絕不替你幹;你不會幹的,我教你幹;你讓我幹的,我要考慮該不該幹。
有的家長認為在生活方麵多替孩子服務,讓孩子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會有好處。其實不然,生活上的依賴會幹擾、阻礙學習上自強精神的形成,也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中學生說:“我一直相信媽媽是非常愛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為我擋住所有的風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為我忙忙碌碌的時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氣和自信都丟失在這份特殊的關愛裏了。”
善於自理的孩子是堅強的,在麵對挫折和困難時,他會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這些問題,不會無所適從。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讓他自己去麵對生活。譬如:夜間讓孩子獨立上廁所,自己為自己準備早點……經過這些鍛煉,以後當父母暫時離開時,稍大一些的孩子能夠自己待著而不害怕;當發生意外情況時,也能夠不驚慌、不哭泣。這些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品質很有益處。
2.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
想讓孩子堅強,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弱者來看待。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站立,他的雙腿才會強壯,他的意誌才會堅定。
著名科學家居裏夫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把大女兒帶到戰爭前線救護傷員,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1918年,她又要兩個女兒留在正遭到德軍炮擊的巴黎,並告訴孩子,在轟炸的時候不要躲到地窖裏去發抖。這種把孩子當成強者的態度使她的孩子們成為了堅強的人。
3.培養孩子的信心
培養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了解並發揮自己的長處。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就更需要時間來體驗挫折,享受成功,進而認識自己。家長應當從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定的空間,讓他大膽嚐試,並允許他在嚐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
家長在鼓勵孩子大膽嚐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嚐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父母要經常表揚孩子,讓他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這樣,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就不會一蹶不振,輕易放棄了。
4.教會孩子正確看待失敗
教會孩子正確看待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父母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教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抓住問題的關鍵。
人的一生總會碰到不少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和無法控製的情況。因此,家長除了教孩子正確分析和理解造成失敗的原因及大膽嚐試不怕失敗以外,也要幫孩子做應付困境的心理準備。比如,孩子大一些以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問題,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益的因素,讓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
6.告訴孩子成功從珍惜時間開始
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業的人,都因為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以致默默無聞了。
—莫泊桑(法)
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麵去。
—蘇格拉底(古希臘)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這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
—富蘭克林(英)
時間,每個人都有,不論窮富貴賤。但最大的區別在於孩子的時間更多些。但這不意味著孩子可以浪費時間。那些成功的人從不浪費時間。他們把點點滴滴的時間都看成是浪費不起的寶貴財富,把人的腦力和體力看成是上天賜予的珍貴禮物,是人得以生存發展、實現理想的基礎,所以格外珍惜時間,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比爾·蓋茨說:“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即動手去做,空談無濟於事!”
家長們都知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諸如此類的描述,但您有沒有告訴過孩子成功是從珍惜時間開始的?有的孩子做作業,本來半個小時可以完成的,卻要做1個小時。東看看西看看,一會吃點東西,一會喝點水。家長卻不以為然,覺得隻要作業做好就行了。殊不知,長此以往,孩子便養成了浪費時間,沒有時間觀念的壞習慣。
成功需要付出成本,時間是成本之一,珍惜時間就是節約成本。時間最有情,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但時間又是最無情的,因為它隻讓一部分人成功。很多人與成功無緣,這與沒有把握好生命的節奏有很大關係。
愛迪生一生隻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麵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裏麵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裏麵的水倒在量杯裏,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每一個人都沒有理由不嚴格地遵守時間,而對於正在學習的孩子來說,能否安排好時間,與他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聯係。那些不珍惜時間或安排時間不合理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製的能力,缺乏不斷前進的動力。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等於給了孩子知識、力量、聰明和美好的開端。因為善於利用自己時間的人,是最能出成績的人,將會獲得高效率的辦事結果,其人生也會因此而改變。
由於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強,他們往往不能按問題的主次和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而是憑自己的興趣來安排時間,結果不但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而且還會影響處理其他許多事情。因此,父母有責任幫助不會合理安排利用時間的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