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一批年齡層次更低,心靈感受與年輕讀者更貼近的青春散文家,紛紛從各自不同的角落裏馳進青春散文這一塊遼闊的牧場,進入廣大年輕讀者的視野。他們使青春散文告別了萌芽期和無序狀態,開始乘風破浪,直掛雲帆。這一時期出現的,主要有祝勇、鄧皓、洪燭、艾明波、黃文婷、陳勇、趙凝、趙冬等。鄧皓的《舒展你的心靈》、祝勇的《愛是一種心境》、洪燭的《小梅,你好》等作品,成了傳抄、轉載率極高的代表作品。他們的散文集,如鄧皓的《超越靈魂的歌唱》、祝勇的《與夢相約》、洪燭的《浪漫的騎士》、薑豐的《溫柔塵緣》等也受到普遍好評。這一批青春散文家們,是依靠紮實的功底崛起的。他們的作品除大量刊載於青年刊物外,還大量出現在各地的純文學刊物上,諸如《人民文學》、《十月》、《中國作家》、《詩刊》、《上海文學》乃至台灣的《聯合文學》、《中央日報》等,為許多後來者所不及。
九十年代中期,青春散文進入繁榮期。青春散文家的個人專欄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祝勇、鄧皓、喬葉、陳勇、王書春等分別在各種青年刊物上開設了專欄,新一批的青春散文家亦開始浮出海麵,以發表青春散文為主的刊物,如《女友》、《青年文摘》、《知音》、《遼寧青年》等,發行量大都超過百萬,《讀者》在一九九五年五月突破四百萬大關,達到四百一十七萬。“青春風鈐散文書係”是國家級出版社第一次隆重推出青春散文的整體陣容,將成為青春散文界最重要的事件。
三
青春散文所表現的範疇,大多是人生這一特殊時期的喜怒哀樂,閃爍著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喁喁的青春情緒,充滿著對於平凡生命的深劉體驗。一次出遊、一片月光,都可能引發作家的悲喜,進而喚起讀者潛意識裏相似的體悟,還有初戀的痛癢,涉世之初的惶恐,以及在人生的河流裏遊曆的一段段動人的故事……青春散文包含了整個青春時代一幅幅最憾人的畫麵,其涵蓋力是豐富的。今天,青春散文在文壇上還受著某種譏誚和排斥,他們會說,始終不能脫離自我的小圈子,是青春散文的天然不足。這又回到文學是否可以表現自我這個老論題上了。作家朱蘇進曾說過一句話,我們十分欣賞:“散文是自語,用自己的口說給自己的耳朵聽的。所幸者,是萬千人兒都愛聽到別人的自語。”俠骨也有柔腸,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會有一些共通的東西,而這些“自我”的小情感,一旦發表,一旦它會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喚起共鳴,它就已經不完全屬於他個人了,而是具有了社會屬性。青春散文所表達的,就是年輕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最真實的東西。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孤獨、茫然的複雜心態,但是這種心態又恰恰是每個人在這段時期都可能會懷有的正常感情,它反映出青春散文的不加虛飾的率真品格。
汪曾祺曾經說過:“老年人文筆大多比較千淨,不賣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較枯瘦,不滋潤,少才華,這是老人文章一病。”青春散文則正好相反,它或熾熱奔放、或恬淡寧靜的美學境界,直抒胸臆的無拘無束的自然天性,會使讀者獲得難以言諭的歡樂。就如同一位朋友說的:“它首先不是成人文化,缺乏那種四平八穗的平靜和道貌岸然的所謂成熟,沒有繁瑣的喋喋不休的敘述和冗長的解說,它有的是激情,澎湃的激情就是生命的最好的敘述,它不需要證明,勃動的青春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青春散文領域,比較而言,祝勇灑脫飄逸、鄧皓恬淡雋永,陳勇深沉辛辣,越凝純淨浪漫。當然,各位青年散文家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探索中不斷演進、發展的。近年來鄧皓的作品深沉了許多,開始注重對於人生一些本質問題的思考,顯得更加厚重了些,與青春刊物日益輕飄的風格相左。而祝勇作品中對於文化的思考成分有所加重,題材範圍也日益涉及到更加廣闊的社會人生。可見,“第四代人”們以跨世紀人特有的魄力與敏銳觸角,通過他們特有的青春視角,譜寫著令人心動的篇章。
當然,我們絲毫沒有理由認為青春散文是完美無缺的。應當看到,青年刊物及生活刊物的大量湧現,稿源的奇缺,加之一些年輕作者出於現實利益,放異個人追求,一味迎合,使得一些追逐時尚,缺乏個性的作品如肥皂泡一樣於瞬間膨脹,充添著人們的視野。這些糖醋散文酸酸膩膩,騷首弄姿,並無真情實感,它們也必會如肥皂泡一樣於瞬間在人們的心頭消逝。另一方麵,一部分青春散文家醉心於包裝,過於注重公眾效應,把書齋變作了寫作作坊,批量生產一些編造的故事,忘記了散文是心靈最真實的流露,最終陷入餘秋雨所擔心的“矯情、虛假、背離生命本色的蒼白境地”。
所以,我們策劃出版這套叢書,既是為了重新審視青春散文成長的痕跡,也是對青春文化進行一種倡導。我們倡導的是真實的、健康的青春文化。
願我們青春的情緒注入我們民族古老的血脈中!
“所有的,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纓絡,編織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