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歌唱中永恒(1 / 2)

沉戈

我們可以把青春比作晨風裏一枚可愛的露珠,因為它折射出的是不含雜質的最最純淨的太陽光澤;也許你會說,露珠太脆弱、太易逝了,不錯,露珠易逝,也許隻是瞬息雲煙,剛才曾深深感動你的青春,就已經被融化成一個個的原子,失在歲月無邊的風中遠去了,令你再也捕捉不到,感受不到,它因此而顯示它的珍貴。我們也可以把青春當作湖泊,在時光中蒸騰千涸的湖泊是有的,可是,隻要你知道如何善待它,隻要你懂得不時用心靈的雨水澆灌它,它就會盈盈地漾滿你的胸懷、你的生命。

“青春不僅僅是生命的一個階段,它是一種精神境界。”年華已逝的人們,往往以保持著青春的精神狀態而自豪。青春於是成了一種帶著座標意味的象征。它成了衡量人生價值的一種尺度。

青春,我們開始嚐試生命。青春不同於幼年,執著於母乳的溫暖而不必去顧忌窗外風雨正寒;青春也不同於老年,可以坐在暖洋洋的太陽底下不緊不慢地於胡須間一一拈出對往昔的回憶。青春,是我們開始握到世界那隻高深莫測的手掌的年代,是我們壯起膽子在命運的峰穀中探險的年代。無數條道路在腳下延伸,無數種可能在眼前展現。詩人早就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可要緊處往往隻有兒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所以,我們思想的觸角,就是在這青春年代裏,一天比一天發達進化的。青春給了我們太多應該感知的色彩與容顏、給了我們太多的快樂與憂愁,興奮與傷感。“我們青春的觸角伸向這個世界最細微的角落,伸向每個生命最隱秘的顫栗,在對外宇宙和內宇宙最敏捷最有力的探究中,我們尋找著展示著我們青春的生命!”我們在青春的渴望、審視、迷惘、顫栗與奮鬥中,書寫了一部完整的心靈曆史。

青春散文是青春的我們在玫瑰色的歲月裏創造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為瑰麗的青春采製的永恒標本。它那曆久彌新的色澤,將永遠激勵我們進取的步履。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青春散文呢?似乎從來沒有人為之下過定義。青春散文,是否就意味著青年報刊上的那些風花雪月的、摻雜點愛情故事的散文呢?或者說,年輕人寫的散文就是青春散文?這兩種觀點都不十分準確。青春散文是年輕人通過青春視角看待世界所留下的心靈紀錄。在這個範疇內,它的內涵是廣闊的,包含了各種風格的隨筆、日記、雜文、書信,散文的一切規律在這裏同樣有效。

它不僅涵蓋了個人心靈的曆史,也涵蓋了青年眼中的民族的曆史、世界的變遷。

當我們談起青春散文,通常是指六十年代中後期出生、今日風華正茂的這一代人所創作的散文。輿論曾稱他們為“第四代人”。他們不曾擁有獻身民族獨立的第一代人那樣的慷慨悲歌,也不像新中國養育出的一代人那樣具有統一的政治信仰和價值取向,就連紅衛兵的呐喊和知青插隊的垂夢對他們來說也仿佛是史前的遙遠傳說,他們是在中國的一個特殊的轉型時期裏長大的,在這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裏,凱恩斯、尼采、薩特、三毛、金庸、林青霞、瑪多娜、麥克傑克遜……成群結隊地前來探訪他們的心靈。這就注定了他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屬性以及精蕪並存的涵蓋空間。

這一代人是在朱自清、楊朔、劉白羽模式的散文教育中長大的。那種表現方式距離當代青年的現實生活過於遙遠,而那種傳統的筆墨意趣也早已無法傳達這一代人的心理節奏。他們痛恨任何形式的規範。就像作家鄧剛說過的:“坦率地說,一代代一本本教科書上始終牢牢印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使我感到驚訝。那古董一樣古氣沉沉的文章在當代鮮活的生命麵前奉為範本,我個人不太以為然。”最早觸動他們心靈的敏感神經的,是來自海峽彼岸的、多少帶有一點異域文化色彩的青春散文。八十年代中期,以三毛、席慕蓉為代表的台灣散文大舉入侵大陸青年的心靈疆域。三毛的作品展現的多是人生的滄桑和人間的真情,而席慕蓉的作品幾乎全是對已逝的年華的追憶與感懷。他們才知道,散文還有另外一種寫法。他們仿佛於瞬間受到上帝的點撥,一下子就找到了噴吐青春激情、書寫青春本色的突破口。當然,那絕不是台灣散文的翻版。青春散文,最初是在校園裏萌芽的。

一批最真實地呈現年輕人心聲的校園刊物相繼誕生。今天青春散文的骨幹作家,大多是脫胎於八十年代末期的校園文化氛圍的。當我們回首那段曆史,視野中最初閃亮的星子是上海交通大學的曹明華。她苦心經營的刊物《新上院》成了校園文化的象征,她創作的青春散文集《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曾被廣泛傳抄,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後,發行量超過百萬,成為青年讀書界的一大熱點。曹明華的意義在於她的開創性,至於她的散文,藝術上青澀得很,比起今天的許多青春散文家來要遜色得多。第二位引起廣泛關注的青春作家便是汪國真了,當我們回顧青春散文的發展史,如果我們還冷靜的話,我們的目光是不能回避他的。九十年代初,汪國真在《遼寧青年》上開設的《哲思短語》專欄,成為青春散文家開設的第一個個人專欄,但壽命並不很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